(圖/shutterstock)
}
保險的初衷是為了保障家庭安定
你的保險初衷是什麼?
買保險的初衷
不是為了降低對未來的不安嗎?
怎麼卻變成更不安的源頭?
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癥結:
保險,是一種「存在感」很低的金融商品
這本書緣起於一位老師的眼淚
那是買錯保單的後悔眼淚
還有保費太重、對未來許多人生目標都無著的不安眼淚
你是不是也對保險一樣的不安呢?
趕緊來看看吧...
(贊助商連結...)
一則廣告,顯示人對保險的存在感低落
奶奶問爺爺
「我吃過藥了嗎?」
爺爺回答:「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這是一則西藥廣告
如果改成保險廣告,也很傳神
奶奶問爺爺
「我們有買過這張保單嗎?」
爺爺回答:「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因為還沒有發生萬一
還沒有機會「顯靈」的保單
很容易讓人忘了它的存在
它不像股票或基金
市價、淨值每天波動
心情被牽著七上八下
你天天都會感受到這些金融商品的存在
但是保險,只有在繳費通知來的時候
才會讓人有感:一種辛苦錢被搬走的心痛感
你是否對未來越來越不安?
存在感很低的原因
保險內容太複雜
很多人拿到保單時
認為擔心的風險已經有了保障
根本不想細讀密密麻麻的條款
轉身就收進書櫥
於是就像「女人的衣櫥」,不止永遠少一件
還會讓人忘記,到底有沒有那一件
存在感低的結果是:
對未來越是不安,保單買得也越多;
重複買、多買、甚至錯買的機率也越大,
結果是一堆保單、卻換來一臉的淚水。
老師的眼淚,後來是讓一位財務顧問給「擦乾」
經過財務顧問一系列的診斷與協助
老師破涕為笑,重新找回對未來的安全感
但是還沒找到可信賴的財務顧問時
保戶與準保戶們又該怎麼辦呢?
看電視、看報紙、看雜誌、看網路
獲得的都是碎片般的知識
蒐集再多的「碎片」
也很難拼湊出買對保險的完整藍圖
這套藍圖的精髓是:保險規劃前要先「理心」。
對的,再強調一遍
買保險之前要先理好家庭財務
理財之前要先理心
(贊助商連結...)
如果用柯 P 倡導的 SOP 概念來描述
能花最小預算、規避最擔心的風險
買對保險的SOP應該是:
確認家庭追求的重要價值與人生目標 → 盤點家庭財務
→ 排序出最擔心的風險類型 → 執行「需求分析」 →
認識風險 → 買對保險 → 買夠保險 → 買好保險 →
實戰規畫
用這套流程所作的保險規劃
才能花最小預算、規避最擔心的風險
才能避免瞎買、錯買、多買
才能兼顧全家追求的夢想目標
但是在坊間找不到有系統性的、完整性的實務指導專書
於是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老師的淚水、保費錯置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已經成為「國恥」的低薪
我們真的沒有做錯決策的本錢
這些都是寫這本書的動力
保險應該要讓它先回到產品誕生時的本質:
保障,讓它發揮安定家庭、安定社會的力量
而非不安的源頭,
希望這本書能陪伴大家一起找到安定的力量。
想知道更多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方法嗎?
非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