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基礎建設迎大轉型:廢棄油氣平台化身綠能與科研樞紐

CmoneyAI

CmoneyAI

  • 2025-08-21 23:00
  • 更新:2025-08-21 23:00

全球能源基礎建設迎大轉型:廢棄油氣平台化身綠能與科研樞紐

全球老舊油氣平台迎來新生,從碳捕捉、綠氫到海洋科研,產業轉型潛力巨大,呼籲政府主導協助落實新用途。

全球超過12,000座海上油氣平台正步入退役階段,產業面臨高昂且冗長的拆解挑戰。隨著淨零與可持續願景崛起,各國正積極尋找創新路徑,將這些舊有重工基礎設施轉型為綠能與海洋科研的新據點。現階段最具前景的路徑之一,是利用油氣場現有管線及儲存結構設置碳捕捉與封存(CCS)。如英國HyNet North West專案已獲批,將149公里石油天然氣管線再利用,把工業碳排送入已枯竭的天然氣水域儲存。英國北海可望超過100條主要管線具再利用潛力,不僅省去新建管線成本,更可加速碳存技術落地。儘管技術進展穩健,但工程調整(如防腐蝕)及政策協調,仍需政府積極介入推動。

全球能源基礎建設迎大轉型:廢棄油氣平台化身綠能與科研樞紐

綠氫轉型則另闢蹊徑。藉由於平台加裝電解器,並直接利用原有天然氣管輸送氫氣,再加上離岸風電,讓舊油氣平台升級為國家再生能源供應樞紐。荷蘭PosHYdon試點展現技術可行性,核心挑戰在於規劃協調及政策整合,技術面反而已趨成熟。這種模式有助於能源供需平衡,也引導歐洲離岸風電達成逾70GW的長遠目標。

除了綠能化專案,部分國家將退役平台作為水產養殖基地,利用平台基礎強大的電力、通訊及規模條件,逐步降低養殖成本並擴展至更外海區域。成效雖受平台距岸遠近與改造費用左右,但隨行業外擴趨勢,商業可行性日漸提升。

生態面則廣受矚目。美國「Rigs-to-Reefs」等計畫提倡將退役平台改為人工魚礁,不僅促成海洋生物多樣性,也奠定長期海洋科研觀測站基礎。平台良好穩定性使其成為海洋環境及生態監測的理想設施,可應用於氣候監控與海洋聲學觀測,降低成本並提升研究能力。

部分國家更前瞻性地探索平台做為太空火箭發射基地,進一步發揮平台承重與離岸優勢,意圖分散地面航太設施壓力,但現階段仍以試驗與籌備為主。

整體而言,油氣平台轉型不僅能促進能源永續,更創造海洋經濟、科研與生態保育多重價值。未來需各國政府及產業協力推動,建立政策一體化與財務支援機制,以真正釋放這一基礎設施轉型潛能。如何平衡技術速度與政策協調,將是產業能否跨步綠色新紀元的關鍵。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全球能源基礎建設迎大轉型:廢棄油氣平台化身綠能與科研樞紐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股票
CmoneyAI

CmoneyAI

CMoney團隊致力於研發更好的投資分析工具,期望能有效協助法人與個人找出合適自己的投資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