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過12,000座海上油氣平台面臨退役。各國積極探索碳捕集儲存、氫能樞紐、離岸風電、生態養殖等多元再利用方案,成創新綠能與科研基礎。
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超過12,000座海上油氣平台正走向退役,這些高成本、原本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設施,如今成為新興綠能和產業發展的熱門基地。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未來十年僅北海、墨西哥灣、亞太地區就有逾5,500座設施亟待解決退役問題,各國政府和企業正積極尋找具經濟效益與永續性的再利用路徑。
其中最具潛力的方案莫過於碳捕集與儲存(CCS),英國HyNet North West專案便以擴建與再利用現有149公里管線,將工業CO₂直接送至已枯竭的天然氣儲層,協助降低大規模產業排放。根據英國北海轉型局(NSTA)分析,超過百條現有油氣管線可望直接用於CCS或氫能運輸,減少新建成本,同時發揮油氣產業的技術優勢。
除了減碳,氫能生產也逐漸成為全球新藍海。荷蘭與英國皆已展開平台加裝電解器、搭配離岸風電生產綠氫的試點。「離岸平台結構本身就適合轉型:無論直接製氫或配合戰略儲能,都能發揮現有資產最大效益。」荷蘭TNO氫能計畫經理Navarro表示,不論是政策協調或平台改裝,技術障礙漸次克服,下一步在於政府主導與產業統籌。
此外,舊有平台也成為海洋生態與產業創新的新據點。例如養殖業可利用平台為魚類培育場,部分更改建為科研海洋觀測站、大規模人工珊瑚礁,增加多樣性並促進永續漁業發展。在美國「Rigs-to-Reefs」專案下,百座退役平台已完成安全改設,吸引潛水旅遊業投資,也進行長期海洋監測。
更令外界矚目的是太空探索的應用。包括SpaceX就曾測試將墨西哥灣油氣平台改為火箭發射基地,如同義大利、德國等國家跟進,嘗試將稀有離岸資源重新納入新興太空產業布局。儘管技術調整與商業評估尚未完全落地,但油氣平台「二次生命」潛力已逐漸成為全球能源與產業多元轉型的新象徵。
展望未來,隨著油氣產業加速退場、碳中和目標推進,離岸平台資源如何被各國有效活化,將深刻影響全球能源地圖與新興產業分布。專家普遍認為,政府政策主導、跨國協同,以及產業投資創新,將是離岸油氣設施再利用能否成為全球典範的關鍵。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