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Bank和美國政府共同注資Intel,新聞分析其能否填補AI、製造技術落差,並探究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戰略變革及外界質疑。
美國晶片大廠Intel (NASDAQ: INTC)近年陷入營運困境與技術落後,近期卻迎來兩股強勁資金助陣。首先,日本SoftBank Group宣佈斥資20億美元買進Intel股份,使股價於週二暴漲8%;另一方面,白宮也可能將CHIPS法案的逾百億美元補助轉為Intel的股權投資,可能佔股高達10%。這一前所未見的資本動作,象徵政府與民間勢力皆押注Intel轉型成功,力圖守住美國在先進半導體的戰略地位。
Intel近年在AI晶片和代工製造業務失利,市場佔有率被AMD (NASDAQ: AMD)、Nvidia (NASDAQ: NVDA)、Qualcomm (NASDAQ: QCOM)等競爭對手不斷蠶食。過去被視為美國半導體霸主的Intel,如今市值僅約1110億美元,相較2021年已腰斬。Intel原CEO Pat Gelsinger提振Foundry第三方晶圓代工業務,意在效法台積電(TSMC)模式,搶攻Apple (NASDAQ: AAPL)、AMD、Nvidia、Amazon (NASDAQ: AMZN)、Microsoft (NASDAQ: MSFT)等大客戶。但目前自用訂單比重仍過高、新技術節點延宕,Foundry部門承諾的進展屢遭市場質疑。
此次SoftBank和可能的美國政府股權介入,不只提供了資金活水,更突顯了Intel在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中無可取代的角色。分析師Ross Seymore認為,這兩大勢力的參與,確實展現Intel高層(現任CEO Lip-Bu Tan)欲扭轉局面的積極作為。然而,他也警告:「資金不是一切,Intel製程落後的根本問題不易靠資本解決。」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則直言,政府要求Intel以股權交換CHIPS法案補助,對股東而言可能不划算,而且美國針對半導體自製的政策對Intel雖有短期利多,但長遠來看若政府持續介入,可能導致創新停滯與成本膨脹。
根據產業觀察,Intel若要重返技術領先,興建下一代14A製程晶圓廠至少需400億美元,遠高於目前所獲的注資。受國際政經影響,Intel雖成美國本土唯一大量先進製造廠商,但若Foundry接單和製程技術無法突破,外界擔憂其全球競爭力恐持續下滑。
總結來看,SoftBank和美國政府的資金注入,確實為Intel帶來喘息空間,亦可能促進美國高科技產業自給自足。但轉型之路充滿風險,若無技術創新、客戶拓展與有效管理配合,即使「國王加持」,Intel能否由谷底翻身仍有待時間證明。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