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正害怕的,從來都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7-05-08 13:50
  • 更新:2018-07-17 15:00

我們真正害怕的,從來都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圖/shutterstock)

 

朋友在公司裡遇到一些煩心的事,

約我吃飯聊天。

邊上那一桌的年輕人嘰嘰喳喳,尤為熱鬧。

我幾乎可以聽到他們談論的每一個話題。

關於近在眼前的畢業、

關於將至未至的戀愛、

關於炙熱滾燙的理想... ...

 

朋友轉過頭看著他們,對我說:

「我覺得自己老了。」

突如其來的這一句,

也像標槍似地投進我耳朵裡。

 

(贊助商連結)

 

看著年輕人的談話,

常令人覺得:自己老了...

因為我聽過無數周圍人在說,

他們覺得自己老了。

倒也不是無病呻吟,

只是一種純粹的感慨。

當有比自己年輕很多的人,

出現在自己眼前時,

這種感慨會來得特別猛烈。

 

大四畢業,拖著行李走出校園,

回頭看校門最後一眼,竟覺得失落。

幾個大二的學生從校門口出來,

笑著打招呼:「學長再見。」

我笑著說好,拖著行李匆忙離開。

 

畢業後 回母校做報告,才驚覺,

我早已成為別人口中的「老師」

畢業之後回母校做報告,

下面坐了很多人,

大部分是98年99年的。

結束後,人統統湧上來提問,

一口一個「老師好」,「前輩好」。

弄得我有些恍惚,

我這種曾經那麼不著調的人,

竟也會成了別人口中的老師。

 

看著來公司面試的實習生,

也常令我覺得:我真老!

公司裡面試實習生,

看簡歷上的年齡,

最大的是95年的,最小的還有98年的。

心裡不自覺地閃過一個念頭:

天啊,我好老啊!

 

 

這些都還好...更糟的是,

他們不但年輕,能力還比我更好!

以上這些情況倒還好,最要命的是,

遇到一些年輕人。

對方不僅比你小,

皮膚比你白,身材比你好,

精氣神比你足,還比你有才,有能力,有錢... ...

他們像日出,自己像黃昏。

恨不得讓時間之神大發慈悲,

讓自己再年輕個幾歲。

 

未成年人有監護人,

成年人則自己監護自己。

小屁孩兒的時候,

天塌下來有父母長輩頂著,

自己該玩玩,該樂樂。

出了事有人負責擦屁股,

難過了有人負責抹眼淚。

童年裡最讓人窩心的,

就是那種被人保護的感覺。

這種踏實的安全感,

是年少者的特權。

 

年齡增長,

意味著身份的轉化。

從「被保護者」到「保護者」的轉變,

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

做一個被保護的人特別簡單,

安安靜靜的就好。

做一個保護他人的人,

常常舟車勞頓,疲憊不堪。

 

我們害怕變老,

因為懷念過去種種的好。

不是說年齡大的人才害怕變老,

年齡小的也一樣。

一次我經過玩具店,

聽到店門外一男孩對他媽媽說:

「媽,我要買變形金剛。」

「已經念國中了,不玩這種東西了。」

「裡面有很多小孩都在玩。」

「你和他們不一樣,你已經長大了。」

「那我永遠不想變老。」

 

說完這句,他媽就拉著他走了。

 

如果把人生切割為多個階段,

幾乎每到一個新的階段,

我們就會試圖回溯過去的美好。

小學生懷念幼兒園、高中生懷念初中、

大學生懷念高中、畢業後懷念大學。

新階段的不適應,

會讓我們不斷回望過去的美好。

過去真的美好嗎?不一定。

 

 

當我們害怕變老時,

我們在害怕未知。

我們時常需要藉著懷念,

來過渡當下。

我們害怕變老,

本質上是對於時間的恐慌。

 

尤其在人生前半段,

生命是望不到盡頭的。

也就是說,

我們幾乎看不到人生的終點在哪裡,

好像還有千年萬年可以活。

 

但一旦年過半百,

生命的緊迫感便開始出現了,

那種「生命倒計時」的心態浮出水面。

我們會想到,某一日生命停止,

如果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做,該有多難過。

年輕時對自己承諾的努力和激情,

都未曾出現,也未曾兌現。

 

只能一邊看著自己變老,

一邊一無所成。

我們害怕成為那樣的中年男人:

年近五十,人生沒別的愛好,

最大的愛好便是抽煙、喝酒、麻將,

終日與牛鬼蛇神廝混。

對生活麻木,對未來絕望。

窮困潦倒,卻迷信這種墮落式的快樂是可貴的。

 

我們害怕成為那樣的中年婦人:

潑辣、強硬、不近人情,

對打扮自己毫無興趣,

還指責那些精緻的人們是妖艷賤貨。

最擅長的是在菜場裡討價還價,

最精通的是道人家長短。

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

乾脆把別人的也攪成一鍋爛粥。

 

 

我們真正害怕的,

從來不是變老,而是老無所依。

當然,害怕的原因還有很多種。

害怕有朝一日被替代。

這是競爭導致的危機感。

害怕生活失去一切的可能性。在

僵化的生活裡,迷失,再迷失。

害怕變老,不再兵強馬壯。

腰開始疼了,頸椎開始酸了,

眼瞧著周圍那些年輕的肉體都在野蠻生長... ...

 

我們討厭變老,

就像我們討厭任何形式的 衰敗之物。

可我們總有一天要面對這樣的結果,

面對這個事實。

正因為這樣,所以坦然地面對老去、

優雅而健康地老去、才顯得重要。

有一次去聽嚴歌苓講世界華語文學,

近距離觀察她,才確實感受到她的精緻。

這種精緻,不是簡單的堆砌與疊加,

而是整個精氣神、整個舉手投足的分寸、

整個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都有準確的拿捏。

 

很多關於她的媒體稿,都會說:

她的本人,比她的作品還要精緻。

初看時不以為意,

等到真正見過其本尊,

才知道這並非戲言。

 

嚴歌苓是58年生人,雖然早已不年輕,

但保持精緻始終是她生活的樂趣之一。

下午三點以後,她會花心思梳妝打扮、

換上漂亮的衣服、泡泡咖啡、

擺弄擺弄鮮花、把家里布置好、

播放舒緩的音樂,等待丈夫歸來... ...

 

好友曾笑話她這是多此一舉,

她卻覺得這是中年人的必備修養。

不讓自己的身材走樣、不讓自己老態臃腫,

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丈夫的尊重。

看到她,你會認為,變老並不可怕。

老了一樣精緻,老了一樣漂亮。

 

 

常有人說時間是殺豬刀,

那倒是冤枉了時間。

對大部分人而言,他們不是輸給了時間,

而是輸給了自己的不自律。

 

「變老是一種福氣。」

一位老教授曾經這樣告訴我。

很多人還沒來得及變老,

就已經不幸地離開世界。

還沒來得及變老,

就已經把自己弄得自己都不認識了。

 

老教授在62歲的時候,

決定去台北的小劇場做一名喜劇演員,

這是受他學生的影響。

老師成了學生,學生成了老師,

這件事特別有意思。

就算人在不停老化,

但我們仍舊能夠不斷優化個人選擇,

不斷重新塑造自我,去過想過的生活。

老教授的這個案例,我時常記在心裡。

 

 

有時間去感慨變老,

不如用行動化解焦慮。

因為我們在哀嘆變老時,

實質是哀嘆自己的不作為。

那一天和朋友吃飯時,

邊上一群年輕人嘰嘰喳喳,尤為熱鬧。

朋友看著他們,告訴我,

他覺得自己老了。

現在我想說:儘管如此,那又如何。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