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零售巨擘紛推第三方市場模式,商品線與獲利模式正加速多元化,零售戰局迎來新拐點。
隨著美國零售業由線下轉型線上,第三方市場(Marketplace)模式成為各大零售商的新競爭武器。Best Buy(BBY)本週正式開啟第三方平台,消費者將可在其官網及App買到以往未曾上架的新品牌、配件、甚至非科技產品如家具與季節性飾品,強化商品多樣性及消費體驗。
這種模式早由Amazon(AMZN)及Walmart(WMT)帶動成長,如今Best Buy、Target(TGT)、Lowe's(LOW)等主流零售商也加速布局。近來全球經濟壓力、電子產品銷售疲軟與消費者更慎重選購,使得Best Buy年營收連三年下滑,管理層認為須以更靈活方式拓展商品線、發掘新獲利來源。CEO Corie Barry強調,加大第三方商品與廣告機會,不只提升獲利更能補足自家商品組合短板(如舊型手機殼、老款相機電池等),同時也扶植中小型創新廠商搶灘零售市場。
新模式雖能讓零售商降低庫存風險、減少資金壓力並承接更多消費趨勢,但風險亦不容忽視。外部賣家若未能維持高標準,有可能出現品質不一、交貨延遲或包裝瑕疵惹怒消費者,反而損及長期品牌形象。另外,品項膨脹造成選擇過多,也可能導致消費者感到混亂或疏離於品牌核心價值。
市場分析師觀察,Best Buy如今平台首波有約500個賣家、皆經過嚴格篩選,且須比照BBY退貨政策,確保顧客信任。此舉不只為應對美國關稅壓力、補強商品多樣化,更有助推動零售商廣告收益、強化新興利潤流。誠如AlixPartners零售組主管Justin MacFarlane所言:「零售商三方市場模式,獲利與成長可能令人上癮,但過度追求成長也可能埋下下一波隱憂。」
隨著今年Tariffs(關稅)上升、美國消費力短線承壓,第三方平台能否為零售業打開新藍海,或成同業混戰下的新挑戰,值得持續觀察。Best Buy將於8月28日公布最新財報,屆時可望揭露平台對獲利及銷售結構的首波影響。多家零售龍頭能否用市場模式贏回消費者、開創零售新局,仍待業界證明。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