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傳正洽美國政府入股、助攻俄亥俄新廠興建;政策推動下美國半導體產業格局迎來再洗牌。
美國晶片巨擘Intel (NASDAQ:INTC)近期成為市場焦點,因Bloomberg報導川普政府正考慮直接入股Intel,協助推進其於俄亥俄州的晶片廠擴建計畫。該消息一出,Intel股價單日急漲逾7%,顯示市場高度預期美政府復興半導體產業的企圖心,正激勵投資人情緒。此計畫被形容為「極不尋常」,但正值美中科技競爭、供應鏈安全重塑,政府利用公私合營模式強化國內關鍵產業的策略,已悄然成為新常態。
過去一年來,Intel俄亥俄廠的進度屢屢延後,原本規劃於2025年投產的兩座新廠,現已推遲至2030年代。新任CEO Lip-Bu Tan在前任Pat Gelsinger被董事會撤換後,接手推動供應鏈改革與工廠擴建,力抗來自TSMC、Samsung等競爭者的壓力。美國自2022年簽署CHIPS法案後,推動晶片回流本土,Intel更試圖模仿TSMC轉型為合約製造業者,樂意擔綱Amazon (AMZN)與Microsoft (MSFT)等科技巨頭的合作對象。然而,Intel自家18A製程遭遇技術瓶頸,迄今僅有少數訂單,令公司轉型成效未明。
本次美政府擬入股Intel正值產業重塑之際。類似合作先例已現,美國國防部去年成為稀土材料廠MP Materials最大股東,透過高達4億美元認股金協助美國建立自主磁鐵供應鏈。此舉揭示政府介入能創造正向示範效益,也有助加速产业升級。另方面,Applied Materials (NASDAQ:AMAT)財報顯示,中國等地需求不穩,預期營收減速,凸顯政策與全球景氣波動對供應商的直接影響。
然而,美國官方入股大型民企,雖有縮短資本運作、加快產業升級的優勢,亦引發市場對「政府擬股權介入合法性」及「公私領域界線」的質疑。此外,美政府近日宣布:未來出口Nvidia、AMD高端晶片至中國,將抽取銷售額15%作為特殊管控費,顯示華府防範技術外流的決心。
美國半導體新政雖可能加速產業復興,但短期內技術落差與全球需求不確定仍是挑戰。未來Intel能否憑藉政策紅利追趕Nvidia、AMD甚至台積電,仍有待觀察。但此一舉措已預示美國正吹響本土晶片再興號角,投資人與產業人士須密切關注後續政策成形與產業實質競爭力變化。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