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撰文/黃小清
現代人生活資源豐富,
父母對孩子過度呵護的結果,
造就孩子不易獨立的性格。
日本人才培育專家菅原裕子提出的
「coaching」理論,鼓勵父母做教練,
孩子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近年來,日本的中小學生學習意願降低,
學校裡出現霸凌問題,
有的小孩甚至拒絕上學??。
不擅長與人溝通的青少年愈來愈多,
對自己的未來普遍感到不安。
根據2010年日本內閣府調查,
日本繭居在家的青少年和成年人
將近70萬人以上,是先進國家之冠;
除此之外,2013年總務省統計,
30歲以上未婚上班族,
且仍與父母同住(寄生族)的,
則有1000萬人以上。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
菅原裕子的作品《孩子的心靈教育訓練》,
自2007年出版後,賣了65萬冊,
至今在日本亞馬遜排行榜仍盤踞在15名以內!
相關作品如《孩子的心靈教育訓練插畫版》、
《為父親寫的教育訓練》、
《激發孩子的幹勁》、《提升孩子的教養》、
《10世代的心靈教育訓練》等,
合計銷售超過100萬本,
書中具體闡述訓練孩子的方法,
文字深入淺出,深獲年輕父母的共鳴。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鼓勵父母「沉默傾聽」、「明確表達」
菅原裕子指出,望子成龍的父母,
容易對孩子過度呵護,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
然而,缺乏自立精神的孩子,相對的,
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也低。
她因此提出「coaching」教育訓練,
著眼於孩子的未來,
要父母培養孩子的兩種能力:
生存力和解決問題的思考力。
「coaching」是將名詞「coach」加「ing」,
成為動名詞。提示父母是教練,
是「協助者」的角色,並透過三種訓練方法:
指導父母如何透過「傾聽」(了解動機)、
「提問」(尋求溝通)和「同理心」
(培養思考力)等,
激發兒童∕青少年的潛力與幹勁,
養成自己思考,找出解決答案的習慣。
如果針對的是年幼的孩子,
則先培養他們懂得愛自己、
有責任感和樂於利他。
為了達到預期效果,
菅原裕子先採用問卷方式表現,
再針對根據得分多寡予以分析,
提供解決的方案。
從問卷調查的設計可以看出,
coaching訓練也希望父母的心靈能夠健康。
而且,能先認知到,
每個孩子稟賦及個性不一樣,
即使是相同的課題,結果可能各異,
提醒父母依此為前提,再展開觀察和分析,
給孩子適切的導引,
父母不妨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
菅原裕子鼓勵家長
好好培養「傾聽力」和「傳達力」,
當父母在傾聽孩子的話語時,
可實際運用的步驟有:
沈默的聆聽、重複孩子說的話、
誘導出解決的方法、掌握孩子的心情、
表現出有意理解的態度、接受孩子的感受。
而當父母在表達時,
必須注意的言詞和態度是:不拐彎抹角,
具體的表現這是「我」的意見;
鼓勵孩子表現自己的主張;
引導孩子樂於談話,強化彼此的繫絆。
方法簡單明瞭,且貼近實際生活。
大人的內在充實,對孩子才有正面影響
在愛護孩子的同時,
菅原裕子的coaching訓練極重視父母的感受,
因為,大人內在是否充實、安定,
所表現出來的身教,
對於孩子的成長有極大影響。
菅原裕子強調,父母在協助孩子自立的同時,
自己在心靈上也需要獨立,而且是雙方面的,
也就是能脫離孩子和自己雙親的羈絆,
有自己的想法。
在脫離孩子羈絆方面,
必須先認識以下幾點:
父母要能愛自己;
孩子並沒要求雙親是完美的;
讓孩子從父母身上,體會勞動的樂趣;
遭遇困難時,要有求援的勇氣。
在脫離雙親羈絆方面,則必須明白:
雙親不會改變,所以先改變自己;
脫離干涉過多的雙親;
不要害怕和雙親發生衝突。
嚴格說起來,菅原裕子並非教育家。
但是,她所提倡的coaching教育訓練,
為何捲起旋風,讓年輕父母趨之若鶩?
最重要的應是她堅信不移的信念:
相信人的潛力。
透過正確的導引,
每個人的潛能都能激發出來,
沒有人天生懂得當父母,
這其實是後天學習而來,
菅原裕子堅信只要方法運用得當,
沒有學不來的事,當然也沒有做不好的父母。
你和孩子獨立嗎?
為了驗證孩子和父母是否具備自立精神,
菅原裕子設計了親子問答題,讓父母回答。
針對3~7歲孩子的問題:
1. 孩子是否會主動學習和注意身邊的事?
2. 孩子的眼神是否閃亮?
3. 遭遇不順利的狀況時,
孩子不推諉、不煩惱,懂得找人商量,
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4. 孩子知道自己的好惡,懂得表達?
5. 孩子有喜好和擅長的事?
6. 孩子能和各種同學愉悅的相處?
7. 孩子勇於挑戰新的事情?
8. 孩子不害怕與別人的意見對立,
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9.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都積極做事,
希望對他人有幫助?
10. 孩子喜歡自己嗎?
針對7歲以上孩子增加的題目:
11.能夠自己起床?
12.願意聊學校的事?
13.樂於分享煩惱?
14.徵求父母的意見?
15.能適度的忍耐,但不過度?
針對父母自己的題目:
1.不會為雙親的事煩惱。
即使受到雙親干涉,
也能在尊重他們的情況下,
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
很少被人說「你離不開雙親」?
2. 家庭內沒有暴力的問題。
能以談話或努力的透過談話,解決問題?
3. 不為了別人喜愛及認可,
以致過度扼殺自己的意見?
4. 遭遇不順,不怪罪他人。
接受現實,面對並解決?
5. 每天都很有活力,開心的度過。
目前有專注在做的事,即使沒有,
也希望日後能找到?
6. 能傾聽別人說話直到最後?
7. 當感到憤怒和不滿等,
不壓抑而能切實的表達自己的心情?
8. 不命令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做,
了解孩子有其意志?
9. 沒有以下想改卻改不掉的壞習慣:
過度飲酒、抽菸、過食、瘦身等?
10.儘管辛苦,仍覺得養育兒女是愉快的事?
延伸閱讀:
( 本文由 未來family 授權轉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