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李政諭
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這次的分享,來自於某一次的面試經歷。
還記得,當初看到徵人文,
那份工作不僅可以遠端工作,
提供的待遇也相當吸引人。
消息一出,從社群上的反應看得出來,
有不少人準備投遞履歷過去。
整個面試的期程很長,
從第一階段的資格審,
到第二階段的線上筆試審查,
最後是第三階段的面試審,
為期差不多近兩個月的時間。
相信是想藉由層層把關,
找到最適合團隊的人。
由於我非本科出身,也沒有相關的工作經歷,
有的只是私底下花時間涉略的操作經驗可以說明。
也因此,無論是資格審或是筆試,
我都花了不少時間做準備,
深怕輕易地就被淘汰出局。
畢竟,不管面臨的情況如何,
如果想要得到這份工作,
卻不在過程中努力表現自己,
對方又怎麼會願意在面試的時候見到你呢?
在最後一關的一對一面試中,
我回答了十幾則開放式問題,
這種題目沒有對錯、沒有標準答案,
還是要依照面試官看的角度,
他心中的價值取捨,
才能斷言答題內容該如何選擇。
但是從答題的內容當中,
完全可以體現一個人過去的經歷、本身的性格,
和他看待事物的視野角度,
或是腦袋裝了多少東西。
期待這篇文章能給正在找工作的你,
或是需要面試經驗的朋友,
找到答題方向,
並依照自己的經歷找到切入角度,
解決難纏的面試關卡!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來吧!挑戰十則開放式問題
Q1:為什麼會想做這份工作?
這是很多面試都會遇到的起手式,
面試官會直接挑戰你對公司的想法,
以及進入公司後的規劃。
簡單來說,從這題的回答內容,
可以延伸出更多問題,
也會讓面試官對你有初步的基礎認識,
知道你的想法到什麼程度。
我甚至認為,
因為這題通常在面試開始時就會出現,
容易產生定錨效果,
某種程度會讓面試官對你產生特定的印象,
也因此,若是有需要準備回答的題目清單,
這題絕對是要寫在第一位。
我認為這題要答得好,
必須展現你對這家企業的認識與了解,
是什麼讓你抱有高度興趣,
或是平常你做了多少努力、嘗試過哪些事情,
進入公司後能為他們帶來哪些東西。
總之,所講的內容,
都要足以去討論你是否適合進入這家公司,
為什麼選擇你會比選擇別人更值得。
Q2: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
老實說,被問到的當下我還真有點嚇到,
因為我從來沒有準備過這種題目,
當下靈機一動想到的,
是我曾經在芬蘭騎乘腳踏車,
騎了一百公里的路程回家,
沒想到引起了創辦人不小的興趣,
直接問我為什麼會這麼做。
我說明當時原由,遇到的狀況是什麼,
並且我為什麼選擇這麼做,
是否還有想過其他辦法,
途中如何解決這項挑戰等等。
總之,聊完之後,他也認為滿瘋狂的,
也花了點時間討論其中的細節,
訴說當時面對的狀況,
這次答題是很愉快的一次談話。
這題從生活經驗出發,
主要在問自己的人生經歷,並不會有對錯的答案。
但從這題答題的內容,我認為,
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做個人人格的描述,
例如處事保守或冒險,
風險趨避或是勇於挑戰,
可以看出面對不同情況時,
比較有可能的做法傾向。
Q3:去年做過最棒的事是什麼?
這題的出現,也是讓我猶豫一下,
最後講的是去年籌組了一個有關地政法普的團隊。
我介紹了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
以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之後還打算做些什麼,
該如何完成目標等等。
事實上,我答的內容跟工作沒有太大的關係,
創辦人還是耐心地聽我講述。
但後來想想,我認為這題要答得好,
最棒的事還是要切合與工作有關的事情較佳,
如果像我一樣答的是無關的事情,
雖然也不能說答錯,但肯定很難加到分。
舉例而言,你可以討論完成過的一件相關專案,
又或者是,你在這個領域當中達成了某項成就,
過程當中你曾經處理什麼,
遭遇困難時又如何解決,完成哪些目標,
並從中獲得什麼收穫等等。
(贊助商連結)
Q4:最近有花時間學習什麼東西嗎?
在待業期間,我正好抽空摸索一些軟體工具,
也利用其餘時間學習英文。
被問到時,
我告訴創辦人最近正在摸索Pr、Ai、Ae等軟體,
並且學習到什麼樣的程度,後續打算如何應用。
但從對方的反應當中,我覺得學的東西,
似乎沒有符合他的預期,老實說,
這與我面試的工作確實沒有直接相關。
我想同樣地,
學的東西還是要切合與工作有關的事情較佳,
我想主要就是想測試你,
在這個領域當中,
是否隨時讓自己保持學習的狀態,
並且嘗試不斷地精進自己。
Q5:對於業界,你有什麼看法?
我得承認非相關背景出身,
這題對我來說困難許多,
尤其在答題的過程中,
很明顯會被看破內涵不夠、懂得不多。
當初準備了一些題目,
主要集中在業界近期發生的事件,
卻沒有將業界整體的想法多做了解,
是非常可惜的地方。
當下,也只能將準備的東西湊合著講,
結果就是,自己也覺得答題的力道相當薄弱。
如果能針對業界現況、未來,
講出一些精闢的觀點,或是具有獨特的想法,
想必會增加不少印象分數。
但這就有賴你平時是否保持關注,
並隨時Follow一些重要的想法。
真的被問到時,
能夠談論自己爬梳過的想法脈絡。
Q6:如果可以創業,
你會選擇做什麼?
這題若是沒有想過,
還真的是很難博得好感的問題。
當時除了有點難以招架之外,
我記得我講了跟這份工作有關的創業,
但隨著創辦人接著問創業後的相關問題,
因為想得不夠透徹,
問題就變得更難回答了。
建議面對這一題時,
還是要對某項創業有大致的想像,
對於事業如何執行、各個營運環節的想法,
執行時面臨困難的解決方案,
都要能有初步的藍圖構想。
個人覺得這題不需要答得非常鉅細靡遺,
雖然細節的想法能有想過最好,
但如果沒有,至少骨架要是非常清楚的。
(畢竟,如果一切創業準備都這麼清楚,
理論上好像也不需要來面試了?!)
對於這題,比較不清楚答題內容
是否要與面試的企業或工作有關,
如果是有關的內容,
可以試著讓面試官覺得有志一同;
如果是不相關的內容,
可以試著讓面試官覺得想法清楚、規劃縝密。
總之,或許還是要看面試官比較期待聽到哪種了。
(贊助商連結)
Q7:如果可以自由選擇,
最想加入哪家公司?
這題我靈機一動,直接就告訴創辦人,
我最想加入的就是你們的公司,
他笑了出來,似乎有點意外聽到這樣的答案。
事後,我個人認為雖然這是有點賴皮的答法,
但卻也是最安全的答案,
當你真的回答了其他家公司,
接下來的問題肯定沒這麼好回答了。
就像是你正在跟曖昧中的異性約會,
總不會告訴他,你心裡最想在一起的,
其實是另外一位。
但如果想要正面回答,
討論另一間最想加入的公司,
建議在講述完理由、吸引你的原因之後,
還是要記得拉回來談論面試的公司,
討論其中的異同之處,
並談論面試公司更吸引你的原因。
Q8:加入我們以後,
如果可以讓你自由發揮做任何事,
你會打算做什麼?
當時,我說明了希望能讓團隊做到業界第一,
讓每個人想到要做這件事的時候,
第一個會想到的品牌就是我們,
進而與我們做更進一步的合作規劃。
個人是滿喜歡這樣的回答,
覺得很像熱血漫畫中,主角會說出的台詞,
但實際上創辦人喜不喜歡,就不太能確定了。
但我一直認為,
這一題如果能切中面試官對組織的長遠規劃,
並且在嚴謹的說明當中,
證明自己確實有能力做到,
肯定是能為自己大加分的題目。
假如你是面試官,
相信也會樂於聽到面試者的想法切合你的規劃,
而且能夠有信心確實做到。
Q9:如果回到你之前的工作,
你會補足什麼部分?
由於我的前一份工作是在公家機關服務,
也因此,我提到了裡面的制度、文化都較為守舊,
不太有機會接納新穎的想法。
我說明了如果能有再度回頭的機會,
我希望能夠盡力地去遊說,
將創新的想法與思維,
盡可能地帶進現有的體制當中。
這一題直接問的,
就是你自認在上一份工作,
你的不足之處在什麼地方。
並且在知道不足之後,能否提出改善方案,
避免未來再有同樣的情形發生。
簡單來說,就是要測試你是否能反省自身不足,
並試圖做出改進。
(贊助商連結)
Q10:你覺得你的缺點是什麼?
這完全就是道地雷題,問了這題,
就像是挖了一個洞等著你跳。
經驗不足的朋友,
也許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缺點講出來,
這時候可就慘了。
面試過程中,無論是多糟糕的情況敘述,
都要記得把印象扭轉成好的。
舉例而言,你可以說你沒有耐心,不喜歡等待,
也因此相對來說,不會希望別人花時間等待你,
所以你會有效率地將所有事情都辦好。
又或者,你可以說你做事比較慢,
但這是因為你希望將事情辦好,
不希望因為追求速度而壞了品質。
你發現了嗎?
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的,
敢怒敢言又或是講話白目,
追求品質又或是吹毛求疵,
氣質優雅又或是矯揉造作。
全都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
看待自己的缺點,記得也要看待成好的那面。
回答的答案,
也是在告訴對方你看待自己的角度。
簡單來說,面對這題時,
你必須先切合他要你回答的"缺點",
但後續的補充,
要將你的缺點變成是自己好的一面,
讓一切顯得合理、情有可原,
好的印象分數自然能向上加。
挑戰結束,你能成功回答了嗎?
讓我們總結剛剛討論過的十則問題:
Q1:為什麼會想做這份工作?
Q2: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
Q3:去年做過最棒的事是什麼?
Q4:最近有花時間學習什麼東西嗎?
Q5:對於業界,你有什麼看法?
Q6:如果可以創業,你會選擇做什麼?
Q7: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最想加入哪家公司?
Q8:加入我們以後,如果可以讓你自由發揮做任何事,你會打算做什麼?
Q9:如果回到你之前的工作,你會補足什麼部分?
Q10:你覺得你的缺點是什麼?
面試完後閒聊,創辦人告訴我,
這次面試共收到了上百份的履歷,
也因此,花了不少時間在過濾合適的人選。
我才知道,從幾百人當中脫穎而出,
能坐到他的面前是多麼不容易。
可惜的是,最終收到了感謝信,沒能獲得青睞。
但回顧這些過程,
覺得自己像是參加了一場選秀比賽,
到最後雖然被淘汰,卻也不覺得可惜,
反而從這些歷程、與創辦人的談話中,
得到了很多收穫。
真正的成功,未必是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失敗中的收穫,
反而會助長你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
對於這些題目的答題想法,
相信還有很多可以再討論的地方,
但還是將實際情況整理下來,
給大家作為參考。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訂閱我的平台,追蹤更多好文~
本文授權自李政諭,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andy
翻轉人生 不需要任何技能
只要你擅長解決問題、會用千方百計達到目標
好奇心重、責任感強是你的個人招牌
來這裡全程免費,給你專業訓練與實作機會
60天,你也能成為專業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