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
消費者對於保險需求增多
根據安聯集團最近一項調查研究顯示
全球壽險和產險市場在走過金融海嘯艱困的階段後
保險公司以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市場展望
台灣的保險市場總保費收入更可能在 10 年後將翻倍
原因應該會是人口快速老化而導致的真正需求
社會安全體系對於老人的照護並不完備所致
繼續看下去 ...
( 贊助商連結 )
全球經濟復甦 - 保費收入增高
調查結果顯示
自從 2008 至 2016 年
全球保費收入成長率雖僅 3.1%
但估計未來 10 年保費成長率會加速至 5.9 %。
值得注意的是,業者認為
保費收入增高也意味全球經濟復甦回穩
且回到正常的通膨水準
市場復甦在成熟市場表現得最為明顯,特別是西歐
新興市場的成長速率相對較慢,但仍優於已開發國家
那台灣呢?
未來 10 年估計應可保持年成長率 6.2 %
10 年後台灣保險業總保費收入將有望較 2016 年翻倍。
另一方面,根據該研究結果發現
在未來 10 年中,壽險和產險的市場規模將可能出現變化。
過去經濟不景氣的時期,產險業的表現較為強勁
自 2008 年起
全球產險業每年平均成長率可達 3.8 %,而壽險成長率僅有 2.8 %
因應高齡化、少子化社會的來臨
人們將更積極為退休生活做準備
預計未來民眾對壽險商品的需求將會回升!
亞洲將有更多老人居住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至 2050 年
全球超過 80 歲的人口將有半數以上居住於亞洲
亞洲人口老化快速,
但政府對於老年人口的照護統發展未臻完全
民眾必須及早為自己做打算
不論是壽險、意外險、或是年金險
都需按照需求規劃適合自己的保障,
轉嫁可能遇到的風險,以安養晚年!
臺灣的保險市場
壽險業保費成長率 6.4 %
產險成長率為 4.1 %。
壽險業的成長率超前的情況較不明顯
主要是因為壽險的實際需求增加,
而且政府宣導老年照護、
民眾的觀念逐漸改變,
變的更早為退休生活做規劃!
保險 - 轉嫁風險的好工具!
購買保險增強風險耐受能力
保險不是有買就好,還要買對險種、買夠額度!
保險沒有辦法預防疾病,或是避免意外事故發生
若沒有保險,沒有其他人的幫助
單靠自己力量,難以抵擋事故的衝擊,悲劇往往因而發生。
保險是個好工具,但買了就可以高枕無憂嗎?
那可不!還得看 ...
險種》針對問題選對保障商品
以國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來說
由於醫療技術進步、 DRGS 制度的實施,住院時間縮短
所以建議「一次給付型」的癌症/重疾/重大傷病險為主
以住院「實支」醫療險為輔,
儲蓄險、意外險在這方面沒有幫助
需針對不同問題,購買相應的險種來解決。
保額》保額足夠才能抵擋風險
若癌症治療需要 500 萬
只購買 50 萬保額的癌症險是無法抵擋的
所以保額要足夠。
在相同保額下
「定期」初期保費會比「終身」來得便宜
因此優先採定期險來規劃保險。
; cursor: pointer; font-size: 12px; padding-right: 8px; padding-left: 8px; border-left: none;" target="_blank">头条)
做好理財規劃增加資產
定期險至後期保費會變高
如 100 萬保障一開始只要繳 1 萬元
但後期需繳 10 萬元
保險效益(槓桿)逐漸變低
因此需在前期做好理財規劃、累積資產
因應後期的風險衝擊
差額理財
利用定期險初期保費低的特性
做足保障之外,可拿剩餘的錢投資理財。
例如相同保障下
終身險一年要付 65 萬
定期險付 5 萬
就可以拿 60 萬做理財規劃
複利累積資產
許多人認為一年 3% 、 5% 的投資報酬率太低
但若每年能穩定獲利
長時間的複利報酬是很可觀的。
以每年投入 60 萬,共投入 20 年為例,
3% 和 5% 在第 21 年的總金額約為 1661 萬和 2083 萬
是不是也很不錯?!
保險是當你無法靠自己抵擋風險時,轉嫁給保險公司的好工具
甚至有足夠資產,保險效益足夠,同樣可以把風險轉給保險公司承擔!
保險買對,做好理財規劃,增加自己的資產
在保險效益不佳的後期,也能靠自身的力量來渡過難關!
歡迎按讚: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