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許多人認為退休金靠政府就好,
但其實現在的台灣,
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的情況,
未來國庫資金也只會越來越緊縮,
假如你只想著要靠政府,
恐怕你退休後會成為「下流老人」,
所以退休金規劃,還是靠自己最實在!
前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認為,
退休金規劃要越早做越好,
同時在複利的情況下,
你能用最少的成本,
達到最高的報酬率,
而你也應該聰明的選擇理財工具、
做好退休理財規劃!
繼續看下去…
如何選擇退休理財工具….
王儷玲認為,
很難找到退休前後都有 6%報酬率的理財方式,
一般來講,要依照你的壽命長短、
風險承受度、理財時間而有所不同,
也會因為投資工具的稅賦條件
與產品內容而有所不同。
退休理財必須定期定額且長期去規劃,
而其中依照風險承受差異度高低,
有不一樣的理財工具,
像是假設你的風險承受度較低,
屬於保守投資人的話,
可以選擇一些定存、債券與債券型共同基金;
而股票及成長型共同基金較適合
風險承受度較大的積極型投資人。
相對的,依照不同時間的規劃,
也會有不一樣的工具規劃,
距離退休時間較久的年輕人,
應適合投資股票及成長型共同基金,
而距離退休時間較短的中高年齡者
則較適合投資定存債券與債券型共同基金。
也就是說,越接近退休年齡,
應從高風險轉嫁為保守型基金,
保住現有的財產。
不同人生週期
也有不一樣的 資產配置
應依照不同的年齡
去做不一樣的資產配置,
退休前 30年,
目標報酬率應訂為 8%以上,
80%選擇較高的投資風險組合,
而 20%的資金,可以投入風險較低的投資,
越接近退休年齡,
應減少高風險的投資,
甚至到了退休後,
也應保留所有資產,
將風險降到最低,
投資一些債券型基金。
所以在不一樣的年齡,
都有 2大資產配置要點,
1.股債兼備,以降低風險
→長期平均目標報酬率 4-6%,
2.適時調整投資組合配置
→使自己早期增值,晚期保值,
到接近退休時,
應將現金及債券比重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