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事】
醫療保健與生物科技於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成為市場矚目焦點,原本兩者搭上人口老化大長線趨勢,已是專家眼中必投標的之一,新冠病毒疫情則再強化醫療保健相對抗跌,以及生物科技的疫苗研發相關題材。在長線成長趨勢保護短線下,生物科技因相對具成長爆發力而被投資人喜愛,但其與科技股相當的高波動性,卻可能讓投資人心驚膽跳,甚至抱不住,轉而考慮波動性相對低的醫療保健股。
文 / 張國蓮
醫療保健市值大 波動性較低
醫療保健股相對抗跌有實際數據佐證,新冠病毒疫情大爆發期間,S&P 500 Health Care跌幅 28%,S&P 500指數則下跌 30%,2020年初以來(統計至 5月 11日),S&P 500 HealthCare跌幅 0.93%,S&P 500指數則下跌 9.3%,均較大盤表現相對抗跌。
而衡量生物科技類股表現、屬於那斯達克分類指數之一的NBI生技指數,年初以來(統計至5月11日)上漲 10.97%,高於那斯達克指數的 2.45%,疫情大爆發期間,NBI生技指數波段跌幅為 23.65%,低於那斯達克的-30.12%。再拉長時間,以 1993年至今的統計來看,多數時間醫療保健類股表現貼近指數,平均漲跌幅比指數小一點。而生物科技則平均跌幅或漲幅比大盤高,波動度大。顯示醫療保健類股的波動度確實比生物科技低,較具防禦性。
景順全球康健基金經理人鄭宗豪表示,醫療保健類股具防禦性,是因為產品組合完整以及市值較大 2個主要特性。醫療保健的主要成分為醫療、製藥、保健 3大領域,例如國際製藥大廠輝瑞(Pfizer)、大型醫療器材嬌生(Johnson & Johnson)等。這些公司的產品組合多元且較為完整,獲利穩定,平均市值將近 600億美元,屬於大型權值股。
政策和基因治療 醫療保健的潛在風險
至於產品多屬創新型、基因相關的生物科技,例如基因改造、基因檢測等,所需研發時間與結果皆為未知,多數公司可能仍虧損或小賺,平均市值約 50億∼ 60億美元,約為醫療保健的 10分之 1,股性相對活潑,股價漲跌幅大。
在鄭宗豪眼中,醫療保健受景氣榮枯影響相對低,長期投資有不錯的獲利機會,適合風險承受度較低的穩健型或保守型投資人,以及希望降低投資組合波動度來撐過可能長達 1年的經濟景氣衰退期。生物科技則適合投資期間長的年輕人,以及耐得住波動並追求高報酬的積極型投資人。
最後提醒投資人,醫療保健雖有人口老化的長線成長趨勢支持,但依然有 2 個潛在風險可能造成短期市場的波動,一是政府的政策,例如保險是否補助,會影響用藥量、器材的需求等,也是醫療保健業者面臨的最大風險。另一個是基因研發將改變以往生病後再靠後天醫藥治療的做法,即事前的預防治療。當基因治療成功率大增時,相關醫藥的需求也將受到影響。
更多買賣股心法,這些好文推薦你>>
- 【懶人選股法】10 分鐘 搞懂重要 10 技巧,不想賠錢 第一件事:先剔除 這兩種股票!
- 股票打 8 折,這時候買進最划算?搞懂 5 步驟,看出股價是不是被低估...
- 3 大指標 避開賠錢貨》找出未來下跌 20% 的股票 ,讓賠錢機率降低 1 倍!
- 小錢也能當股東!不只基金,3 步驟教你 定期定額買股票!
- 技術分析專家 朱家泓 教你抓進場時機》6 重點 搞懂股票多空趨勢 抓到底部反轉上漲位置!
本文由 Money 錢 153 期 授權轉載
( 圖:Money錢 / 責任編輯:BELL;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