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當台股指數呈現狹幅震盪
而在僅有的資金情況下
近期許多小型股不斷飆漲
但是...「量價齊揚」到底是買點?還是賣點?
上面這檔 匯鑽科(8431)
明明這根帶量突破盤整區的長紅 K
就像市場所說的「價量齊揚」的買點
隔天卻大跌 8%
從此股價一路向下,腰斬再腰斬...
所以說操作股票只看量與價關係
很可能被主力騙上車了
那我們該如何避開這段風險
甚至提前知道呢?
趕快來看看吧...
(贊助商連結)
學完!這 3 招 破解『價量齊揚』
究竟是「真突破、假突破」!?
每次買在價量齊揚的突破點時
都是一日行情,當天追漲停都追得很開心
但是隔天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又是一次假突破...
如果我們只看「價與量」關係
不小心就買到一檔股票的高點
怎麼判斷呢?如果隔天是黑 K 再跑那就晚了...
( 資料來源:Sheracaolity )
第 1 式→觀察「有交易家數」、「當沖比例」
短線過熱:空手保本金,反手賺價差!
1.「交易家數」
就是當天實際參與買賣的券商分點
全台有 1000 多個券商分點
一檔股票要漲,自然是股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反之,如果所有人都跳進去買股票
在籌碼凌亂之下,股票較不容易上漲
甚至容易出現「反轉」!
尤其,當有交易家數暴增 2 倍以上
通常,是股票短線過熱的 1 個警訊
2.「當沖比例」
就是當日 當沖的張數佔當天成交量的比例
一檔股票當沖比例過高
代表著大家都只想炒短線
如果一檔個股一堆人都只想炒短線
缺乏長線持有的穩定籌碼之下
個股又怎麼會持續上漲
以 為升(2231) 為例:短線過熱、籌碼凌亂
很多人看到這一天爆量收下影線
以為止跌回穩,趕緊進去逢低承接
疏不知只是一堆炒短線的人
並非長期看好的買盤...
第 2 式→分析「關鍵主力大戶」,是否有隔日沖主力!
不管盤勢多空,放空都能賺!
因為「隔日沖」主力的操作慣性是
追逐當天盤面的強勢股,甚至去鎖漲停
「隔日沖」主力趁股價拉高
出脫昨天買進的持股,賺取這中間的價差
( 資料來源:网易订阅)
2016/07/29 以 昶洧(4529) 為例
整理了 13 個交易日
今(29)日,竟然跳空長紅表態
而這個點位看似有機會挑戰前高 43.25 元
就像市場所說的「價量齊揚」的買點
但 ... 魔鬼都藏在細節中
觀察這「2」指標
指標 1:從「高手券商」中抓出是否有「隔日沖券商」
通常,我會觀察過去「主力交易的慣性」
統計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 20 家隔日沖券商
譬如:嘉義幫、虎尾幫...等的總買量
「隔日沖券商買量」越高越好
指標 2:「占成交量比重(%)」是否超過「30%」
主要是隔日沖券商買量占成交量的比重
「占成交量比重(%)」越高越好,
因為越高影響性就越高,隔天的賣壓就越重!
這 4 家卷商為例
以 「富邦-嘉義」、「光和-虎尾」、「大鼎」、「兆豐-中壢」
過去 3 次經驗
隔天都開高走低收
幾乎每次都會留上影線!
這 4 家券商的買盤 972 張
「占成交量比重(%)」竟高達 「53%」!
因此推估,這 972 張大量
將成為隔天股價的賣壓
造成股價開高走低收!
第 3 式→觀察「自營商避險」買單
2016/10/25 以 臻鼎-KY(4958) 例子
在權證市場 ,可以將主力劃分為 2 種
一種為隔日沖主力 另外一種則是波段主力
透過主力過去操作的軌跡
知道主力券商是哪一種主力
從「權證多空」、「自營商避險」看出主力慣性
可以發現習慣於隔日沖
如果主力在隔天把權證賣掉 自營商也要把避險的現股賣掉
註:自營比計算公式 → 自營商個股買賣超張數佔個股成交量的比重
因此 隔日容易形成隔日沖賣壓
短線買者應該避開
反之 若現股在賣壓沉重後不跌
則代表有撐!
快速結論:
從 第一式 可以分析出趨勢恐過熱的股票標的
進而 靠第二、三式 提高短線上勝率!
想放空獲利其實很簡單
就是看看今天「隔日沖」主力買了哪些標的
接著,隔天股價開高時去放空
在相對低點時回補
就能跟著「隔日沖」主力輕鬆賺到價差囉~!
交易就是如此
透過每天盤後的觀察
先抓到主力大戶
隔天盤中加以觀察 趨吉避凶
簡單的邏輯 重複練習
這就是投資勝率提高的不二法門!
◎◎ 立即 『讚』貓奴投資樂園 加入社團,就能學到專業教學內容!
本文由 貓奴投資樂園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你閱讀 Efron 近期文章,搶先複習!
1.3 步驟 自動追蹤『甜蜜突破點』,就算 神基(3005) 外資、投信對作 也能賺!
2.3 月掏金攻略!18 檔 年報 + 營收金礦股,每 1 檔獲利都賺贏 2017 年!
3.上海商銀(5876)奪金融股王!2019 金融股總體檢,X 檔 潛在殖利率 > 5% 定存必看!
4.2019 年「光學股最大贏家」掀股海論戰,新鉅科3630、神盾6462、匯頂 大解密!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