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駕安全、保險變革到電動車新作,汽車產業技術戰正如火如荼;自動化系統與產業策略將深刻影響消費者選擇與路上安全。
汽車產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技術急劇轉型期。自駕技術不再只是想像,從美國五大城市營運的Driverless robotaxi,到消費市場主流車型逐漸加入智慧駕駛輔助,業者正積極塑造未來交通新格局。然而,完全自動駕駛走進一般消費者生活,仍需數十年漫長滲透。根據保險業界看法,現階段自駕車主要集中於商業用途,包括Waymo等品牌於美國主要都會區運行無人計程車,以及德州北部開始上路的商用自駕卡車。消費者現行購入的新型車輛,則多數僅屬於自動化級別的2~3級,約有部分免持或跟車功能,安全與責任歸屬議題尚待商榷。以NIO(NYSE:NIO)新上市的ES8為例,融合最新900V高壓架構、102 kWh電池及雙馬達,實現超跑等級性能及主動安全配置,展現中國廠商在智能化電動車上的全方位技術力,甚至在價格策略上優於Tesla(TSLA)部分SUV車型,攻掠高階家庭用車與企業市場。此一新世代SUV不僅在中國本土市場具領先規模,更積極搶進歐洲市場,呈現全球電動車新一輪版圖競賽。不過自駕車安全性仍有待觀察。根據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研究所)數據,Waymo robotaxi與一般人類駕駛對照,事故傷害率可降78%、安全氣囊啟動事故也減少近79%;自動煞車等功能實測有助於減少追尾事故,但現階段複合自動輔助(手離方向盤)系統尚未顯著提升安全,反讓駕駛人產生過度信任導致新型風險。未來隨自駕技術滲透,汽車保險產業必然轉型,責任歸屬將由駕駛個人逐漸轉移到車廠及技術供應商,傳統駕駛人責任保險將與「產品責任險」並存。尤其如Tesla已率先推出以駕駛人安全得分定費的自主保險,顯示行為追蹤型保險(Usage-Based Insurance)將成趨勢。展望未來,2025年全球新車僅約4%達Level 4自動化,主流市場仍為人機協作型智慧車。隨自駕與電動車產業不斷突破,車輛安全、保險模式與車廠版圖均會持續洗牌,消費者應審慎評估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挑戰,並關注法規及保險責任演化,掌握自身權益與安全。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