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企自家股票回購破紀錄,回購率與股價績效密切連動,資本效率正成新競爭焦點。
美國上市企業積極回購自家股票,今年7月正式創下月回購金額新高——高達166億美元。這一風潮並非單純提升股東價值的魔法,但實際上減少在外流通股數,少數股東的持股價值理論上隨之上升,而多檔主動推動回購的企業,近月表現也明顯超越大盤。以 Academy Sports and Outdoors(ASO)、Employers Holdings(EIG)、MetLife(MET)、PulteGroup(PHM)及 Williams-Sonoma(WSM)為例,短短三個月股價平均上漲超過17%,明顯優於標普500指數的近12%漲幅。
回顧這波回購浪潮,Cigna Group(CI)、Textron(TXT)、Toll Brothers(TOL)、Synchrony Financial(SYF)及 Steel Dynamics(STLD)更是長年積極參與,過去五年平均每年回購自家股份達4%以上。Cigna在健康保險業排名第八,卻在回購率上成績斐然。Textron隨著美國軍事支出增加,成長動能強勁,未來兩年備受分析師看好。Toll Brothers專注打造高端獨棟住宅,房市若解凍,「升級型買家」有望進一步推高營收。此外,Synchrony Financial憑藉私有品牌信用卡讓股價五年近翻三倍,Steel Dynamics堅守廢鋼回收製造策略,26年中僅有三年虧損。
不過,業者回購股票背後,也有不少 caveat。回購行為有時釋放管理層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的訊號,但並非所有時刻都代表利多。華爾街分析師一致指出,回購比率只是價值拼圖之一,投資者需綜合評估公司基本面、產業環境與財報預期。例如 Synchrony Financial在回購強勁之餘,也須留意潛在景氣衰退風險;Toll Brothers近年受惠於美國房貸利率下修,有利消費者進場,若利率重回升勢,恐拖累產業復甦力度。
綜合來看,回購潮反映美企資本運用思維的重大轉變,部份績優企業透過大規模回購,強化財報與市場競爭力。然而,回購能否「金蛋孵化」,終究回歸於自身營運體質和產業景氣循環。隨著美國利率逐步調整,股東權益管理及投資人選股策略,勢必進一步考驗企業的資本分配智慧。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