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幾年前的時候 ...
在某次偶然的機會
我和一群大學生們聊天
而他們向我訴說了一些看法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失敗人生」恐懼症
首先,我在年輕人身上感覺不到夢想
如果你身邊有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
你可以嘗試著問他:
「你未來想做什麼?」
回答「想要自己創業」的年輕人非常多
但是再進一步問道「為什麼你想創業?」
你會發現你得不到明確的答案
如果你進一步的詢問他
他可能勉勉強強給你這些回應
「因為可以賺大錢」
「不用看老闆臉色、可以自己做決定」
仔細想想 … 這些想法
是非常具有防衛性的
至少再也不是那種
「希望改變社會風氣」
「想要實現從小的夢想」的答案
很清楚的是
你可以年輕人身上看到
他們只想在短時間拿到有時效的技術
被迫投入一場「超短期」的社會競賽
而當我繼續問: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我們的時代和你們的時代不同
夢想只是字典上的名詞」他酷酷地說著
但從他的眼珠子裡我感受到
年輕對未來的不安
比我們想像的還大
在「時代」內脫穎而出
他們就是這麼一群害怕成為敗部的人
非得持續不斷工作才能得到安全感
從不同的角度看
敗部區恐懼症 未嘗不是件好事
換言之,這也是種危機感
害怕的人們盲目的學習技術
不論是從大眾傳播、書籍、亦或是繼續升學
而被貼上「如果這些不會,就無法脫穎而出」
的技術更是爭相恐後的被追隨
這就是「缺乏 策略 症候群」
而且,不管怎樣研究,始終無法看到成長與目標
結果,危機感讓自己更加的窮忙
在沒有自信的情況下
淪為大量消費「企業技術」的其中一人
這難道不是惡性循環嗎?
若能好好運用危機感
加上 有目標、有策略的努力
才是切斷這個惡性循環的利刃!
比起努力,你更應該規劃
現在你最缺乏的東西
就是「應有成長策略」的意識
將大量企業技術放在眼前
戰爭還沒開打就已經為自己判死刑
「就是現在,停止學習吧!」
在腦中思考:
「你想要什麼樣子的生活?」
「自我成長又需要什麼?」
「真正的競爭中獲勝需要的關鍵是什麼?」
「哪些事是需要捨棄的?」
「最後,擬定你的計畫策略!」
不知道以上有沒有哪一句話或哪一個字
能給予你自我思考或是啟發
但仍憂慮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展望
然而,我想提醒的是
上面的例子已經是 2006 的事情
但如今 10 年後再度拿出來談論
卻不顯得違和 甚至更加深切
那這 10 年間社會的成長在哪裡?
值得省思
想知道更多 請詳見:
寫給生存不安的年輕人
作者: 山本真司 出版社: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