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快樂的能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 2016-03-25 16:31
  • 更新:2018-07-17 09:31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快樂的能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圖/shutterstock)

 

文/張德齡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用故事影響觀眾,

私下是一位喜歡說故事的爸爸,

也用故事教育孩子。

他不要求功課名列前茅,

反倒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能培養「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以金馬五十為主軸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

回顧台灣電影50年發展,

導演楊力州善於說故事,拍過多部紀錄片,

包括《被遺忘的時光》、《拔一條河》、

《看不見的島》等,

他關心弱勢、老人和社會不同階層,

每個故事都引發很大的回響。

 

電影院裡,楊力州用故事影響觀眾;

私底下,他用故事教育孩子。

楊力州有一對寶貝兒女,

女兒楊乃糖今年6歲,弟弟楊樂多2歲。

他的教育觀是,讓孩子快樂的長大,

不要求孩子功課有多好,

但是一定具備說故事的能力。

 

一談起小孩,眼前這位爸爸充滿父愛的溫柔,

大女兒「乃糖」這個名字甜滋滋的,

但在爸爸的心中卻含有深意。

 

女兒一出生就進加護病房,

改變他的教育觀

喜歡小孩的楊力州結婚較晚,

婚後又忙於事業,直到40歲才當爸爸,

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

就在女兒出生後不久,

醫生即刻發現寶寶的喉頭發育不全,

嚴重影響呼吸和進食,

第一時刻就送進重症加護病房。

當楊力州看到身上插滿管子、

躺在小床上的女兒,近乎崩潰,

整個口罩都被淚水浸溼,

看到這個畫面,在場的護士也跟著一起哭。

 

從大喜到大悲,楊力州形容之後的情況,

就像八點檔連續劇的情節,

令他永遠無法忘懷。

通常這樣的病症有幾種做法,

包括雷射和切入等侵入性治療,

後來楊力州和太太選擇不做任何處理,

讓孩子自然長好,但完好前必須悉心照顧。

「這個選擇其實壓力很大,需要付出代價,

如果不小心,很容易上呼吸道感染。」

他說,女兒在1歲前,都是掛著鼻胃管餵食,

直到喉頭發育好了,才把管子拿掉。

 

當初在懷孕時,

楊力州和太太也曾經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

但經歷過女兒出生後的種種情形,

他不期望她的功課多好、多孝順,

只希望她能健康、平安、快樂的長大。

因此,取名「乃糖」,

「一直到我死為止,

我都要用最甜美的方式,呼喊她的名字。」

這位感性的爸爸解釋。

 

拍片時間,每週寫一封信給女兒

為了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

楊力州刻意選擇偏遠的山區,

唯一文明的地方是便利商店,

至少也要十分鐘車程。

居家附近的生態環境非常豐富,

他們家的窗戶打開,不到幾公尺,

就可以看到台灣藍鵲飛來玩耍,

3、4月的時候,只要把燈關掉,

可以看到一大群螢火蟲飛來飛去。

每天,他們全家伴著蟲鳴鳥叫睡覺,

伴著同樣的聲響醒來。

楊力州說,「這才是最適合小孩成長的環境。」

 

楊力州認為,快樂成長對孩子最重要,

他和太太特別選擇一所公立的森林小學,

校風很自由,小孩也很開心,

他十分認同這個學校的理念,

女兒每天都很喜歡上學。

 

每天早上,楊爸爸一定親自送女兒上學,

學校離家很遠,必須開車40分鐘,

但他說,這是他和女兒最珍貴的交流時間,

拍片時程很難掌控,他晚上回家時,

孩子往往都已經睡了。

每天開車的路上,他和女兒會一直聊天,

女兒也會告訴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因此,女兒所有朋友的名字,他都清楚記得。

 

前幾年楊力州拍的紀錄片,

幾乎都是駐點拍攝,

紀錄片《拔一條河》就是在很內陸的災區,

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外地工作,無法回家,

更沒有機會陪伴女兒。

有一段時間,楊乃糖甚至一度以為,

爸爸的工作是「拔河隊的」。

 

為了彌補無法陪伴在女兒身邊的日子,

太太建議他寫信給女兒,分享爸爸的心情,

就這樣每兩週一封信,漸漸寫成習慣。

藉由信件,楊力州告訴女兒,

他為什麼拍這樣的電影,

為什麼憤怒與開心,分享爸爸的所見所聞,

寫了兩年,最後集結成一本書,

楊力州笑說,後來這本書賣得還比電影書好。

 

把想告誡女兒的事,融入在故事中

楊力州分享,以前拍紀錄片,

接觸到社會各個的階層,

從弱勢到中產階級各種不同的樣貌,

他也會擔心未來孩子的「競爭力」。

女兒出生後的經歷讓他對教育也改觀,

不再認為學業要緊,這個世界進步太快,

孩子未來的行業,可能現在都還沒出現,

因此,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職業訓練」,

而必須具備幾個基礎的能力。

 

首先,應該要有快樂的能力。

快樂應該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但是卻沒有一堂真正的課來教導孩子。

快樂很重要,但不是只有肆無忌憚的玩,

而是碰到挫折時,如何去調整自己、

如何尋找生活中的熱情和樂趣。

 

第二、說故事的能力。

楊力州認為,下個世代不管任何行業,

說故事能力最重要。

現在的趨勢,是用視覺、影像、

故事去表達,提案已經不是企劃內容,

而是先跟你說個故事。

 

楊力州非常在乎孩子說故事的能力,

每天晚上只要有空,一定要說故事。

一開始,他會照著書本的故事說,

之後他會試著再說一次不一樣的結局。

如果只有閱讀,只是單向的唸書,

他認為不管是開頭、中間,或是結尾,

都可以找到不一樣的可能,

創造出更多元的內容,不一定相同。

 

楊力州分享,說故事實在太好用了,

他常常藉由說故事,

把想要告誡女兒的訊息融入其中。

之前,楊力州很受不了女兒超級喜歡粉紅色,

所有的東西都要粉紅色,

他不希望女兒生命中只有一種顏色,

因此他編了一個故事:

一位公主手碰到的東西都變成彩虹,

原本覺得好漂亮,

但後來所有的房子都變成彩虹、

碰到桌子也變成彩虹,馬也變成彩虹,

最後每個人都變成彩虹了。

「當所有東西都變成一種樣子,

你真的覺得漂亮嗎?」他問,乃糖想了想,

然後回答,「好像沒有耶。」他於是達到目的。

 

希望孩子擁有「翻玩」舊物的能力

楊力州希望6歲的女兒也有「翻玩」的能力。

廣東話的「翻玩」,在設計上常被使用,

就是將原本老的箱子,再次翻箱倒櫃,

賦予新的意義。

例如白雪公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結局。

楊力州希望小孩有翻玩的能力,

就是保有過往原創故事的價值,

但又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

 

 

 

正如他的新片《我們的那時此刻》,

就是典型的翻玩手法。

他認為,現代人太在意「創新」,

而忽視原本的價值。

翻玩的態度,在文化與創意中很重要,

但一直被忽略。

在做這部紀錄片時,他常帶著女兒在身邊,

因此,女兒可以唱出《梅花》,

甚至七匹狼的主題曲《永遠不回頭》。

他相信,這些歌曲在孩子的人生過程中,

會產生不一樣的改變。

 

這次的紀錄片不像以前需長期駐點外地,

大都使用電影檔案、文獻,即使拍攝,

都是當天來回,因此他有較多的時間可以陪伴小孩。

不過,最近這位爸爸有些失落,

因為不久前女兒問他:

「爸比,我要怎樣才能交到男朋友?」

這個原本爸爸以為要很久以後才會碰到的問題,

沒想到已經提早十年到來。

 

楊力州拍好片的同時,

也希望自己別錯過孩子的成長,

因為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

 

更多文章請參考《未來Family 3月號/2016 第9期》

 

延伸閱讀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充分利用瑣碎時間, 換來親子共處時光

心智圖,學習加分12%

我不想孩子跟我一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結果長大後被負債壓得喘不過氣!

《龍貓》告訴我的教養事:別讓孩子覺得會失去你​

做孩子溫柔的感應燈,不做動輒得咎的警報器

 

本文獲  未來family 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邀請真心想為家人的快樂幸福而努力的你加入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