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撰文/溫國信】
一年至少15%獲利,我是怎麼辦到?
投資人通常只看到股票的價格上下波動,
卻不曾深入瞭解背後公司的真正內涵,
例如採用技術分析者
根本無視公司體質、規模、經營團隊的不同,
只就股票的價格研究並預測其漲跌,這樣的做法,
風險其實很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價量齊揚」聽起來很聰明,其實這個觀念...
完全脫離公司的本質!
例如,以「價量齊揚」的觀念尋找標的股票,
聽起來很聰明,其實這個觀念
抓到的只是股票的「成交量」和「成交價」的變化,
而完全脫離公司的本質,結果往往是慘不忍睹!
舉例來說,
我曾於民國85年5月將「價量齊揚」的公式:
今天的收盤價高於3天、6天、12天的平均價,
而且「今天的成交量高於3天、6天、12天的平均量。
輸入電腦以後,電腦回報的是:
「大西洋飲料(1213)56元、年興紡織(1451)82元、
力山(1515)74元、利奇機械(1517)89元、
台一國際(1613)21元、誠洲電子27元(已下市)」,
以這樣的「明牌」對照今天的股市行情,
不是讓人很唏噓嗎?
「價值投資法」則相反,強調股票背後的公司,
才是真正的主角!
價值投資法強調的,
就是以便宜的價格,買進具有高價值的股票,
簡言之,就是強調買進物超所值的股票。
既然強調「價值」和「價格」的比較,
不量化又如何比較呢?
所以「價值」的量化就很重要。
「價值」量化的方法有很多,
我採用的是「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法」...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明確的方法。
這個方法可以輕易的計算出該股票的
「合理價」、「便宜價」,
再用這些數字與市場報價比較,
就很容易找出哪些股票偏低,哪些股票偏高,
然後低買高賣,簡單易懂,所以適合多數人。
1.「合理價」等於該股票
過去五年「平均現金股息」的20倍,
相當於5%的年息。
5%這個數字是巴菲特認為
美國過去很長時間的大約利率,
所以用這個利率的倒數(1÷0.05),
也就是20倍的價格為合理價。
投資人若以這個價格買進股票,可以獲得5%的收益。
公式:1 / 0.05=20
2.「便宜價」等於該股票過去五年
「平均現金股息」的16倍,相當於6.25%的年息。
投資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所以在合理價之外預留可能會下跌的安全邊際,
把合理價減去20% ,就相當於6.25%的利息,
而6.25%的倒數(1÷0.625)就是16倍。
公式:6.25%=5% /(1-20%)
1 / 0.0625=16
3.「昂貴價」等於「平均現金股息」的32倍,
相當於3.125%的年息。
它的立論基礎是假設投資人以報酬率2.5%做為下限,
再預留20%「安全邊際」的話,
計算結果就是3.125%,它的倒數就是32倍。
例如平均現金股息3元的股票,它的昂貴價就是96元。
公式:2.5% / 0.8(預留20%)=3.125%
1 / 0.03125=32(倍)
3元×32倍=96元
不過,關於「昂貴價」的設定,多半因人而異,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接受更高的風險,
而將倍數調高,或者就某些特定的個股非常有把握,
則可以將倍數調高。
運用這個方法成功的人很多,
例如葛拉漢、巴菲特、發明低本益比法的投資鬼才
約翰奈夫(John Neff),
還有巴菲特的好朋友魯安(Bill Ruane)等,
美國也有許多以價值取向
而績效相當不錯的「價值型」基金。
價值投資法的優點
1. 股票價格的波動是常態
即使是非常優質的股票遇到大利空時,
也會大跌,所以投資人不必擔心沒有機會
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好股票。
(100年8月台股三天大跌1000點就是一個好機會)
2. 市場早晚會把低估的股價修正至合理價位
當這種情形發生時,
因為便宜價已經預留20%的安全邊際,
所以它的漲幅以25%來估計是合理的數值。
3. 就價值投資法來說,「選股」是最核心的價值
如果這家公司體質不佳,則無論價格多麼便宜,
都不應該買進。
4. 選擇優質的公司,然後以低於它的「價值」的價格買進
持有一段時間後肯定能獲得合理的利潤。
所以投資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選擇優質股票,
並評估它的「價值」。
5. 減少交易成本及錯誤的機會
極短線的殺進、殺出,好像可以賺到價差,
其實增加了交易成本及錯誤的機會,
其結果就是績效不佳,
所以明智的投資人不會殺進殺出。
6. 你投資的標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本身
所以我們要研究的是公司的體質和營運情形,
而不是股票本身的波動。
如果只研究股票的價格變化,
而不研究公司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前景,
顯然是很不合理的事。
7. 挑出好股票「逢低買進」
投資人常被教導只研究股票價格的「趨勢」,
把「趨勢」的觀念強加於價格曲線當中,
因此認為,股價上漲是買進的時機,
因為「趨勢」向上,認為股價下跌是賣出的時機,
因為「趨勢」向下,
但這樣的做法和我們購買百貨商品「逢低買進」的想法,
正好背道而馳。
8. 絕對不能只用一套技術分析就決定買進賣出的時機
因為個別公司的體質、籌碼多少的不同,
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
所以絕對不能只用一套技術分析
就決定買進賣出的時機。
9. 「便宜價」才買,並且耐心的持有
必須謹記買進的模式:
當價格來到「便宜價」才買,並且耐心的持有,
所以價值投資法的操作並不困難。
10. 價值投資法並不排斥表現優良的「成長股」
但是,對於沒有實質表現而只是憧憬未來、
「有夢最美」的「成長股」,則持保留的態度。
「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法」,
屬於價值投資法其中的一種....
但價值投資法絕對不只有這種模式而已,
而是歷史悠久、百家爭鳴的一種概念。
而其中,「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法」
可說是最簡單有效的一種,
只要用到簡單的加、乘、除,就可以搞定投資大計。
例如,某公司過去五年每年的現金股息為3元,
為優質股票,由於股災的關係,
股價下跌到不合理的30元,
此時我們可以用以下簡單的方法,
很快就知道是不是值得投資。
現金殖利率的計算方法:
加:把過去5年的現金股息加起來求「股息總數」:
3元+3元+3元+3元+3元=15元
除:把「股息總數」除以5,得到「5年平均股息」,
例如:15元 / 5=3元
除:再以「5年平均股息」除以當天的股價,得到數值。
3元 / 30元=0.1
乘:把得到的數值乘以100,就得到殖利率。
例如:0.1×100=10%(殖利率)
結論:如果你在該股票30元時買進一張(1000股)
的話,成本是3萬元,
預計每年可以得到3000元的股息,殖利率10%,
大於現在的定期存款利率1.25%,初步來說,
是很好的投資目標!
此時你就可以進一步尋找其他相關資訊...
(淨值、自有資本率、每股純益、經營者的誠信等),
如果證明它果然是一家「優質」的公司,
只是因為股災的關係被誤殺,
那就是很好的投資機會了。
巴菲特在2011年3月7日「寫給股東的信」的開頭,
列舉了波克夏公司1965年到2010年
這45年間的平均績效,數值高達20.2%。
相對於波克夏公司的亮麗績效,
你的獲利目標又是多少呢?
我是以平均績效15%(今年(民國100年)
我的雪球股績效到7月20日是17.01%)做為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
想要達成每年15%的目標好像有困難吧?
特別是現在的優質股票價格都不便宜,
要買到殖利率6.25%的便宜價都不容易了,
更何況是15%,這根本是天方夜譚吧!
其實,關於一年獲利15%這個目標,絕對是有可能達成的
我並不是單純的用每年15%、15%、15%來計算,
而是用三年合計45%,再換算為每一年15%的績效,
這樣的目標設定絕對是有可能達成的。
用低價買進優質的股票,
主要的利益包括A+B+C三項,A項指現金股息,
B項指由便宜價到合理價這一段,
C項指由合理價到昂貴價這一段。
因為是便宜價買進優質股票,
所以B項(由便宜價上漲到合理價這一段)
是非常可能達成的,
C項(由合理價到昂貴價這一段)也有可能達成一部分,
但遵守保守原則,
我根本就沒有把這一段的漲價幅度算進去。
某公司過去五年每年的現金股息為3元,
為優質股票,由於股災的關係,
股價下跌到不合理的30元。
依據本書的推估方法,便宜價為平均股息的16倍,
也就是48元,合理價為平均股息的20倍,也就是60元。
如果你在股災時以30元買進並持有三年之後,
因為股災早已消退,所以股價回到合理價的60元,
則你三年下來的獲利總數為39元,
獲利比率為130%,平均一年的獲利比率為43.3%,
遠高於設定的15%目標,計算如下:
計算式:
3元×3年=9元 三年現金股息
60元-30元=30元 股價由便宜價回升到合理價
(9元+30元)=39元 三年獲利總合
(39元÷30元)×100%=130%三年獲利總比率
130%÷3=43.3% 一年的獲利比率
這個模式的前提必須是低價買進「優質」股票
並且持股以三年來計算,
因為是「低價而優質」的股票,所以三年之內,
由便宜價(即五年平均殖利率16倍以內的價格)
上漲至合理價(即五年平均殖利率20倍的價格)
的機率是很大的。
如果真的是這樣,現金股息三年下來
可以得到20%的獲利【(1+6.25%)3=約20%】,
而從便宜價上漲至合理價, 幅度是25%,
兩者合計就是45%。
我的一年(至少)15%的獲利就是這樣辦到的。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
《輕鬆滾出雪球股:當大盤下跌1000點,他卻獲利15%,如何辦到?》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了解更多關於 溫國信老師 的教學內容
歡迎報名 12月19日 溫國信的 獨門選股法,讓你存好股,穩穩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