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戶頭卻沒半點錢…「及時行樂」會害你永遠存不到錢!理財顧問:讓「儲蓄險」,當你的最佳幫手!

理財+1課

理財+1課

  • 2021-08-18 09:24
  • 更新:2021-08-30 11:34

年薪百萬,戶頭卻沒半點錢…「及時行樂」會害你永遠存不到錢!理財顧問:讓「儲蓄險」,當你的最佳幫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

「儲蓄險」時常給人不好的印象,比銀行高一些的利率,比市場低的報酬,讓許多人一聽到「儲蓄險」都當反彈。事實上,儲蓄險除了是投資出新者的入門商品,更是養成「自律」習慣的好幫手,在刺激消費管道增加的時代,許多人常常存不了錢,這時候「儲蓄險」或許就是你最好的選擇。不但可以強制儲蓄,還能領比定存更高的利率,或許,他沒有你想的糟糕。

 

文 / 蔣竣植

 

「妳年薪百萬那麼多年,為何戶頭都沒有錢?」、「工作近 15 年,戶頭卻沒有半毛錢,妳不會擔心嗎?」早期諮詢時看到這樣的金錢數字會感到驚訝,而現在面對這樣的財務窘境卻習以為常,或許是科技的發達,讓刺激消費的管道變多了,導致錢很難留得住!過去逛街購物還會有「腳酸」的問題,而現在的線上購物卻不會有「手指酸」的問題,錢當然也就越花越兇!

 

花剩了再存?對嗎?

「但其實從來不會有剩,對吧?」我總是反問前來諮詢的民眾這句話。很多人在回顧過去的理財行為時,總認為有著高度自信的「理財自律」,但其實只是在欺騙自己,每每告訴自己要省點花才能存到錢,卻總是敗在「忍不住」的這個心魔,久了卻也習慣了,反正日子也是這樣過,直到數年後發現銀行戶頭始終處於僅有零錢的狀態,才驚覺事態的嚴重。

存剩了再花!才對!

如何在「及時行樂(現在)」與「延遲享樂(未來)」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就在於每個月的收入是否有撥一部分給「未來的自己」,也就是透過一些理財工具培養投資或儲蓄的習慣。常建議在理財過程中屬於「初學者」的朋友們,可考慮先從儲蓄險來培養存錢的自律,等習慣了存錢這件事之後,再來學習其他的投資工具。(對了,這裡指的「初學者」,並非年紀輕的朋友而是戶頭沒錢的朋友。)

常有朋友會拿儲蓄險來與股票、基金、債券等做比較,但實際上由於商品架構的不同、特色的差異,比較基準的不同,硬要比較的話實在有失公允。儲蓄險在未來可獲取的金額,無論還本金或是解約金,其金額的波動不若投資來得大(早期是固定型利率,近年來改為利率變動型),在相對風險較低的情況下,其利率或利息當然也就較低了。

但就理財工具的角度而言,上述其實都不是重點!因為讓你自己存現金依舊戶頭空空,讓你自己在投資市場衝鋒陷陣也多是以遍體鱗傷作收。存儲蓄險不是要你承認理財失敗,僅是承認截至目前為止,你的理財自律性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進而透過儲蓄險來培養罷了。

 

別看不起儲蓄險

抱怨低利率或無法抗通膨只是你想賺快錢的藉口,若十年後的儲蓄險有著 100 萬的保單價值,相信你不會覺得錢太少、不好用!十年後的零積蓄和 100 萬,這不是 0 和 1 的距離,而是 0 和 100 的距離。

手上的財務諮詢案例,當年有不少都是「初學者」,也都建議從儲蓄險作為理財起步的工具,而現在的他們,在理財自律之後的投資表現也較一般人好上許多,其所累積的資產速度,也是當年零存款的他們所無法想像的......

 

更多儲蓄險討論,好文推薦你:

 

本文由 理財 + 1 課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chou)

理財+1課

理財+1課

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

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