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作者橫山光昭學的是會計,卻被公司派到門市當業務,因此他只待了幾年就離職,準備代書考試。當時的他才 25 歲,有兩個小孩要養,家裡卻只有他一份薪水,這樣很難存錢?錯!他利用自創理財法,到 37 歲不到就存到第一桶金!
文 / 橫山光昭
家計三分法
當大家都能利用紀錄來掌握家計的輪廓,並學會節省特定類別支出的方法時,通常我會推薦前來諮商的人們,一套完整改善家計的有效系統—家計三分法。不需要特別區分出固定或流動支出,只要把所有的開銷類型分為消費(消)、浪費(浪)、投資(投)三大類,藉由回顧自己如何使用金錢的過程,就能學會改善家計的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 消費:為了生存與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支出。例如,伙食費、房租(房貸)、水電瓦斯費、交通費、車輛保養及維護費、以及行動電話的通信月租費、保險費等,都算在此類當中。
- 浪費:也就是被亂花或浪費掉的支出。如賭博、沉迷個人嗜好、貸款或債務的利息、非必要的手續費或會費支出等。
- 投資:將錢用在對自己未來有利的事情上。像是為了拓展工作領域而報名參加函授課程、購買書籍或參考書的費用,講座報名費等也算。只要是你認為對自己將來有所幫助的支出,都能歸在此類;當然也包含存款儲蓄與投資金融商品等。
記帳要分門別類
家計三分法是延伸應用記錄家計,一方面能減少大家記帳的困擾,讓剛開始接觸記帳的人,不用費工的把家計金額分門別類記下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用錢時,能更符合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抽象,以至於許多前來進行家計諮商的人,也無法馬上理解。但實際執行這套方法之後,只須三個月,讓這個方法變成習慣,你就能明白它的妙用。跟先前的做法一樣,每天消費時,要記得索取發票或消費明細,並妥善保管,千萬別弄丟。
首先,準備三個盒子(也可用信封袋或資料夾)
並分類成消費、浪費跟投資,然後在一天結束前,依照消費的類別,把明細分別放入對應的盒子裡。舉例來說:
- 便利商店的發票:今天在下班時,走進便利商店逛一下,買了就算不吃也沒無所謂的甜點,這應該要歸類在浪費。
- 咖啡廳的發票:發現一張昨天去咖啡廳的消費收據,但這是為了跟同事討論工作,算是必要的開銷,所以應該要歸類在消費。
- 因為被前輩碎念,所以不情願的花錢報名了講座。但參加後發現能學到不少東西,所以把這筆開銷歸類在投資。
回顧統整,改變消費態度
家計三分法的重點在於回顧,讓自己有時間,能好好的思考使用金錢的態度與方式,所以判斷時,也不用太嚴謹的定義某開銷究竟是浪費、消費還是投資,只要大致判斷就好。
尤其在花錢的當下,我們通常會認為某筆花費是投資或消費,等到當天結束、整理消費明細時,我們才會認真的想「這筆開銷確實有必要」或「真不應該花這筆錢」。逼自己去認真的回顧與思考,正是家計三分法重要功能之一。
當你在分類發票與消費明細時
開始意識「我下次買東西一定要更謹慎」、「以後不要再買這些會讓人後悔的東西了」,就證明你漸漸提升理財能力了。總結來說,人們會對於金錢感到不安,多半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消費觀念有缺失,而繼續維持這些花錢壞習慣。但家計三分法能讓你透過歸納整理自己的消費行為,進而發現錯誤的消費習慣,並把它當成修正消費的契機。每週都檢視一次三個盒子裡的發票與消費明細,並統整出各類別的累計金額:
消費:○○ 元。
浪費:○○ 元。
投資:○○ 元。
等到了月底,先計算出整個月的支出總額,以回推三種類別的占比各是多少。
計算公式非常簡單:
各類別的累計金額 ÷ 本月支出總額。套用以上的公式,可以計算出本月的支出類型占比,例如「消費60%、浪費30%、投資10%」。在持續記錄兩、三個月後,就能看出支出類型占比的變化,例如「跟上個月相比,這個月增加不少浪費類型的開銷比例」、「這個月因為有強迫自己盡量節省,所以浪費比例降低、消費占比增加」或者是「連續三個月,投資比例都偏低」等。
該方法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大家計較瑣碎的收支項目,而是要讓你意識到自己的用錢方式與金錢流向。先回顧一下,一開始我們以百元為單位來記錄日常開銷,進而掌握在哪裡消費、花了多少,接著我們意識某些消費模式可能有問題,也清楚了對自己而言,沒有用的支出就是浪費。當我們有了這些經驗,對支出的態度也有所改變,接下來,就要進入理財階段。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存 1 萬元在銀行竟要 72 年才能翻倍?三位媽媽 3 種理財方式,看完再決定錢該往哪放!
- 錢別鎖進保單裡!任選3方法照樣能存錢:9 年翻一倍,30 年後竟比儲蓄險多存 1115 萬!
- 存 1 萬放銀行,竟要 72 年才變 2 萬?越早搞懂「72 法則」,讓你早日踏上 財務自由之路!
- 小資夫妻四帳戶存錢法!28 歲 Moly 月薪 32K,婚後照樣養 2 小孩、還清 400 萬房貸...
- 大學教授江季芸 用「紅包理財法」幫 7 歲女兒存下 80 萬!
本文摘自《養成有錢體質》,作者:橫山光昭、譯者: 方嘉玲、出版社:大是文化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Wi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