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凡是幫孩子安排、決定、做到好,
反而會扼殺孩子未來的自主能力。
「父母和子女需要充分的時間相處,
並傾聽對方的想法。」
這個想法說來容易,但卻很難實踐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李柳南
許多孩子在失去自信的狀態下,
被勉強去念不知道為什要念的書,
因而和父母、老師起了衝突,
最後離開學校或離家出走。
某天我的女兒也離家出走了,
看著她在家成天打電動的模樣,
感到太過鬱悶又氣憤,我對她大喊著:
「拜託妳出去,出去。」
沒想到某一天真的就不見了。
孩子失蹤,原因竟是:
因為你叫我走
女兒到了很晚還是沒回來,
沒打電話也不接電話,
剛開始我還氣呼呼的想
「回來你就知道,我絕對不會饒過你。」
可是過了晚上十二點依舊沒有消息,
還索性把手機都關了,
漸漸的我從氣憤變成擔心,
腦子裡淨是一些不好的預感,
走遍了整個社區,
孩子可能去的地方都打電話去問了,
然而卻一點消息也沒有。
隨著時間越來越晚,
我甚至開始變得神智不清,
只要看到和女兒看起來相似的人,
便喊著名字追了過去。
我像個瘋女人一樣整晚在街上徘徊找女兒,
到了凌晨甚至連警察局都去了,
哭哭啼啼的問能不能追蹤孩子的手機位置,
警察無情的說:「她不是罪犯,不能這麼做。」
我在恍惚的狀態下,睜著眼睛徹夜未眠,
隔天一早趕到電信公司追蹤手機位置,
所幸女兒的手機位置顯示還在家附近,
但不知是死是活,我的心依然忐忑不安。
左等右等了好久,女兒若無其事的回到家裡。
「妳去哪裡了?」我對她喊著。
「妳不是叫我出去,妳叫我出去我就出去,
我又哪裡做錯了?」女兒只丟下這句話,
便回到自己的房裡,我實在無話可說。
就算是開玩笑,
也絕對不要叫孩子從家裡出去,
還要感謝今天沒有離家出走、乖乖忍耐的孩子。
「厭惡不把我當人看待的父母」
幾年前,新聞曾報導過,
有錢人家離家出走的孩子組成了
「○○家族」犯罪組織。
其中有幾個孩子的父母,
因為擔心他們錢不夠花而闖禍,
每天還會存入不少錢到孩子的戶頭裡,
可是離家出走的孩子越來越多,
錢不夠用的話,
就開始到學校附近搶其他同學的錢,
最後被警察逮捕了。
那些孩子異口同聲的說著:
「討厭強迫我們念書的父母」、
「厭惡不把我當人看待的父母」、
「好想念溫暖的話語」……。
其中幾個孩子因為罪刑較輕而被釋放,
但卻拒絕回家。他們心裡想的是,
反正回到家裡也會被父母打死,
乾脆到監獄還比較好,
真的是讓人心痛無比的故事。
專家們對於這個事件的意見幾乎都很一致,
「父母和子女需要充分的時間相處,
並傾聽對方的想法。」
這種話我們也會說,
只是不曉得要如何有充分的時間,
還有要如何傾聽彼此。
就算知道卻無法實踐才是問題所在,
沒有有問題兒童,只有有問題父母。
不要把孩子的人生,
變成你自己的
也有的情況是,雖然孩子離家出走,
但只要還活著,父母就謝天謝地了。
不少孩子選擇了自殺,被「補習輪盤」
折磨而選擇自殺的仁川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
曾好幾次對著家裡養的熱帶魚說:
「你們真是開心啊!
不用去學校也不必去補習班,
每天都可以玩真好。」
這孩子遺書中最後一句寫著
「我也想要自由的翱翔」,
真的是令人難過的故事。
中學以上的孩子有很多因為成績而自殺。
一名曾獨佔全校第一名的私立高中學生,
在自殺離世前,寫下這段文字給父母:
「我的大腦啃食著我的心臟,
我再也受不了了,再見,對不起。」
為何這些孩子會這麼做呢?
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
機會學習獨立思考、
選擇自己想要的事物、
培養自主行動的能力。
他們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而是父母要他做的事,得不到肯定、支持與稱讚,
因此而累積了壓力,甚至罹患了憂鬱症。
我的確一次都沒問過孩子想學什麼。
數學成績退步就去數學補習班;
需要美術分數,就送去美術補習班;
覺得鋼琴得要有基礎,便送到鋼琴補習班,
就這樣把孩子一一送去我想到的補習班。
然而,讓孩子學鋼琴的結果,
失去的不只錢和時間,還有和孩子的關係。
不只鋼琴,我勉強孩子學的長笛、芭蕾、美術等等,
隨著時間流逝至今,沒有任何一項學得好。
孩子現在上的補習班是自己想去的嗎?
還是逼不得已才去的?
如果是為了不被父母罵才去的話,
要知道花了錢、時間,
最後可能會是連腦部狀態都失常的可怕後果。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
- 精神科醫師: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罪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 哈佛大學研究: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 5 個習慣!〈爸媽可以看看〉
- 台灣教育造就多少「生活白癡」?專家:無視這 1點,台灣學生成績再好 也無法進哈佛!
- 「兒子,謝謝你教我這些…」50歲母體悟: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 孩子明明有 90分的努力,卻只得到 70分的成果...台灣教育 殘害國家幼苗!
本文摘自《媽媽的悔過書》
作者: 李柳南、出版社:采實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