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從 錯誤 中學習!教育心理學教授:唯獨這件事不能…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9-01-07 15:35
  • 更新:2019-01-09 15:52

要讓孩子從 錯誤 中學習!教育心理學教授:唯獨這件事不能…

(圖/shutterstock)

圖 / shutterstock

 

一家四口在商場逛街累了,

便坐到了商場的一些椅子上。

大人們或許在談論著天氣,

也或許在談論著玩具貴

或搖搖車聲音太大等問題……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這時,這個家庭的3歲小男孩獨自一個人

跑到了一旁的電動扶手梯前,

滾動的黑色扶手看起來很有趣,

就像一輛小火車……

他便滿懷期待地雙手抓住了扶手……

最後,他感覺自己沒抓住,

接著往下墜,最終一點知覺也沒有了。

 

孩子沒了,父母要求商場負責任。

大家怎麼看?

 

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須重視

每一個孩子天生好奇心滿滿,

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方式。

在好奇心滿滿的前提下,

孩子從小會自發地滿足好奇心,

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探索。

對於孩子的探索,我們一點也不陌生:

比如寶寶出生後會專註地聽各種聲音,

看各種移動的物體;

稍大後,會把玩具放嘴巴啃咬;

再大一些,會在屋子裡滿地爬,

桌底、床底、洗手間都是他們光顧的地方;

隨著他們會走路,便把探索放在了戶外,

比如河邊、樹上、草叢中……

當然少不了像小火車執行的電動扶手梯。

因為探索看起來“有趣”或“新奇”的東西,

是所有小朋友的特點,

因此便導致無數扶手梯事故頻發。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3,4歲左右,

尤其是小朋友好奇心的爆發期,

父母們尤其要重視。

所以,好奇心和探索需求,

是孩子意外頻繁發生的根源。

 

對電梯的恐懼感 0 

我們知道,孩子天生對蛇、對蜘蛛、

對兇猛的動物……天生有恐懼感,

對經常傷人的電梯卻“毫無恐懼”,

這在進化心理學們看來,

“祖先恐懼”列表裡,還沒有“電梯恐懼”。

從人類誕生開始,

他們歷經自然界猛獸的襲擊和吞食,

這種恐懼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便“刻”在了人類的基因上。

但電梯卻是近代的科技,

我們不難設想,倘若原始人玩穿越,

一定會對電梯這個“怪東西”好奇,

他們或許會爬上去,這裡摸摸,那裡嗅嗅,

甚至爬一爬,躺一躺。

年幼的小朋友一定會做相似的事情,

因為這是小朋友的“學習方式”。

但因為我們的小朋友尚缺乏“電梯恐懼”基因,

也因為從來沒經歷過電梯事故的危險和恐懼,

所以他們會毫無戒心地在電動扶手梯上玩耍,

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除此之外,從錯誤中學習,

也是小朋友的學習方式,

正如教育心理學教授馬丁

(Andrew Martin)說過,

孩子需要從錯誤中學習。

可是,電梯意外這類錯誤,

沒有哪個孩子或

哪個家庭能承受得起。

 

孩子沒記性的原因

孩子需要探索和滿足好奇心,

與此同時,他們缺乏對電梯等潛在危險的戒心,

所以導致電梯悲劇頻發。

有父母經常跟我說,他們有教育孩子,

警告孩子不能獨自一個人玩電梯或扶手梯,

但孩子常常沒一點記性。

原因有下面兩個:

 

1、六歲內,孩子對父母的叮囑

常常記不住/理解力差

這是正常的,孩子越年幼,

心智發育越不成熟,對父母的教育聽完就忘記;

即使聽了,他們腦瓜裡對父母話語的

吸收度也有限。因為小朋友的理解力差,

有時他們理解的意思,跟父母的也有出入。

這好比一位爸爸告訴他家的小男孩:

“不要亂按電梯按鈕”。剛轉身,小男孩就按了。

爸爸很心急,“明明告訴你,

讓你不要亂按,怎麼還亂按?”

小男孩很委屈:“我就是按了,可我沒亂按啊”。

其實小朋友的理解力常常很具體,

他腦袋瓜裡的“亂”很可能跟“一地亂玩具”的“亂”一樣。

 

2、六歲內,孩子的自制力差

值得父母們重視的是,

小朋友越小,自制力越差,

即使記住了父母的“叮囑”和“教育”,

也會非常輕易地被“有趣”、“好玩”的事物打敗。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告誡小朋友:

“不要摸商店的毛絨玩具”

毫無疑問地,對小朋友來說這是一陣“耳邊風”。

大部分情況下,小朋友一旦看到

粉紅色表情呆萌的毛絨絨小兔子,

一定會輕易地把父母的叮囑拋至腦後,

伸手對玩具又抓又摸。跟在後面的父母們,

大概除了吼,就只能全程無奈翻白眼。

同樣,父母對年幼孩子叮囑“電梯危險”,

也常常效果甚微。所以,6歲內的孩子,

全靠大人"看管",否則非常容易出意外。

 

 

小朋友對電梯毫無恐懼,但父母是有的。

扶手梯、電梯意外經常耳聞,

商場護欄事故時有發生,

父母們普遍對電梯有防範意識。

這樣的前提下,

如果父母放任小朋友在商場亂跑,

甚至還在一旁自顧休息……

可以說,這些父母辜負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

寶寶出生後,餓了會下意識地找媽媽,

尿濕了會下意識地找媽媽

疼了痛了也會下意識地找媽媽,

感覺害怕了更是下意識地找媽媽……

因為他們天生對媽媽充滿信任感,

相信媽媽能“非常安全”地保護好他們……

同樣地,當孩子們好奇心爆發,

到處走、到處看,被有趣的東西吸引,

探索新奇的事物時,他們以為“媽媽總在身邊”!

當然,孩子長大後能自我保護,

但6歲內的孩子還缺乏這種能力。

所以,為人父母的“第一條重要”責任,

是要配!得!上!孩子對你的信任!

但願,天下的爸媽們,

能把"第一條重要"責任放在心上,

幫助孩子平安地長大!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CMoney 責任編輯 / Julie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