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劉備學做人,跟曹操學做事。7 個三國小故事(看一看,想通了,茅塞頓開!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8-22 16:55
  • 更新:2018-09-19 16:37

向劉備學做人,跟曹操學做事。7 個三國小故事(看一看,想通了,茅塞頓開!

(圖/shutterstock)

 

自古人心,都是貪婪的

李宗吾說:「學厚黑學的人,

私下得到實惠就行,卻不能光明正大的說出來」,

還用了劉備和曹操舉例子,說曹操心黑,劉備臉厚。

曹操心黑天下皆知,

在京劇裡白臉曹操就是奸角,

用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

然而古人對劉備的評價就要高的多,

仁厚忠義、有勇有謀,

劉備在京劇中是以普通老生俊扮相,

是素面,不化妝,在戲劇裡做為正面形象。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做大事不拘泥於小節,

有大禮節不迴避小的責備

說到曹操,古人的評價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之所以被稱為梟雄是因為

曹操「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即曹操認為做大事不拘泥於小節,

有大禮節不迴避小的責備。

 

一、盜墓的始祖是曹操!?

曹操認為只要成功,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事實上真實的曹操也的確如此,

曹操的心黑的例子,比比皆是。

摸金校尉這個職位最早就是曹操設立的,

漢代的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就說了

曹操為了籌備軍餉,

所以設立摸金校尉一職,用於盜墓,

曹操盜墓的主要對象就是漢墓,

如著名的梁孝王墓。

據史料記載,曹操用從墓葬裡盜得的寶物,

養活了手下的軍隊 3 年。

 

那麼問題來了,

陳琳的檄文可不可能是被袁紹逼迫寫的呢,

有可能,但陳琳在袁紹失敗後,

又歸附曹操集團。

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

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持默認態度,

所以曹操也算是盜墓賊的鼻祖了。

 

二、為父報仇,仍舊保持理性

《三國誌》記載,

曹操的父親曹嵩躲避戰亂路過徐州,

陶謙素來怨恨曹操,派遣騎兵掩殺曹嵩。

也就是說劉備的恩師陶謙是曹操的殺父仇人。

天下的仇恨莫大於殺父之仇,

曹操自然要為父報仇,

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目的,

曹操的真實目的是想擴張版圖,

向東南擴展勢力,於是曹操攻打徐州,

結果是陶謙雖然被打敗了,

但陶謙卻固守城池了。

理論上此時的曹操應該趁勝追擊,

然而曹操卻鳴鼓收兵了,理由是糧草不足。

由此可見縱然是報仇,曹操還是理性的報仇。

有趣的是後來陶謙是病死的,

病死前還扶植了曹操一生的宿敵——劉備。

 

三、就算有殺子之仇,

也可以加官進爵

建安二年,曹操發兵討伐張繡,

軍隊駐紮在淯水,張繡詐降,

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

曹操對張繡是殺子之恨。

然而官渡之戰前夕,

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

曹操預作布置,彼時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

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

解除了後顧之憂。

殺父之仇未報,可以說是陶謙老奸巨猾,

而殺子之恨,曹操總要報了吧,

而且張繡就在自己手下,

然而曹操不但沒殺,反而讓其加官進爵。

可以說曹操的成功是為了成功不擇手段。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時期,說到曹操一生最大的競爭對手,

就應該是劉備了。

「青梅煮酒」時曹操所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可見在曹操眼裡劉備的分量。

陳壽評論劉備的才幹不及曹操,

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劉備自己說自己成功的原因是「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就是說自己就是要和曹操做的不一樣,

才能在逐鹿中原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天下英雄中能有所成就。

曹操是個做事的高手,

而劉備是個做人的高手。

 

四、

劉備:「這徐州不是我搶的,

是人家非要給我的」

曹操以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於是陶謙向劉備求救。

劉備帶兵初戰打敗曹操緩解徐州危機,

陶謙便想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推辭再三並寫信給曹操希望他退兵,

由於呂布威脅曹操後方,

曹操便給了劉備順水人情,

退兵而去,這是第一讓。

 

然後陶謙再讓徐州,

劉備認為說著因為朋友之義才來,

拒不接受但答應駐守徐州附近,這是第二讓。

陶謙病重,再次請劉備執掌徐州,

劉備又辭,陶謙死不瞑目,這是第三讓。

後來劉備在徐州百姓擁戴下才做了徐州牧。

 

一個徐州牧讓劉備連讓三次,

有人說劉備是品德好,錯!

因為徐州遲早是劉備的,劉備需要告訴世人:

這徐州不是我搶的,是人家非要給我的,

是老百姓擁戴我,其實這就是「禪讓」的老把戲。

但這麼做的好處是,劉備重情重義的名聲傳遍了天下。

如果真若如此,後來劉備為什麼老是佔著荊州不走?

 

五、劉備三顧茅廬,

禮賢下士,聲名遠播

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裡,

劉備被描繪成了求賢如渴,

禮賢下士的好領導形象,

三顧茅廬的確是個土辦法也是個笨辦法,

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聽張飛的,

直接把諸葛亮綁了去呢?

這正是劉備會做人的原因所在,

劉備是個聰明人,

三顧茅廬就算諸葛亮不出來,

但劉玄德「禮賢下士」的形象也肯定推廣出去了,

彼時的諸葛亮如果感悟人生不出來,

那是諸葛亮不識體統。

 

而同為聰明人的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

他揣摩到了劉備的心思,

而且劉備的「重襲之術」也已經打動了諸葛亮,

所以二者一拍即合。

一而再,再而三,

不是劉備吃飽了沒事兒干,

而是劉備明白要得到一個忠臣,

首先就要得到他的心,

順便劉備又多了一個求賢若渴的美名。

 

六、白帝城託孤,

拉攏人心,防範未然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

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

但這一段佳話也僅僅是佳話,

實際上劉備臨時前還玩了一把諸葛亮,

這一招是曹操教的。

 

據《三國誌》記載:劉備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

所以臨時前跟諸葛亮說,

你的才華勝過曹丕十倍,

必然能成就大事情,

我兒子劉禪,如果懂事的話,

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懂事兒,

你就取而代之吧。

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

「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一直到死了為止。」

說完,叩頭。

 

劉備說完,雙眼一閉,

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劉備用計維繫了這一段君臣佳話,

被傳為美談,而且話都說到這份上了,

諸葛亮怎麼敢篡權呢?

 

 

曹操的不拘小節、劉備的謹言慎行,

其實都是成功者的必要因素,

會做事能成功,會做人也會成功,

心黑會成功,臉厚也能成功,

所以成功沒有正確的公式,

就如劉備所言,我的做法都與曹操相反的,

但他依然能成功。

 

在歷史的維度下劉備肯定是比曹操更被後人所尊重的,

雖然他的能力不如曹操,但他卻懂得陰陽之法。

鬼穀子說:陽勵於一言,陰勵於而言,

老實說這句話困擾了我好幾年,

我一度在想「勵」會不會是通假字啊,

會不會是古文的謬誤啊。

如今看來是我錯了,這個「勵」用的恰到好處。

 

這句話應該是說,

在公開的場合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

但私下裡又要能做到隨機應變。

鬼穀子用一個「勵」字表達出來精髓,

在公開的場合一定不能說「寧我負天下人」這樣的話,

否則連個京劇都是白臉,

還要被罵個幾千年就太不值得了,

所以說話一定要分場合,有些話我們放心裡就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文章來源nikki)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