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019年2 不快樂,連笑都苦的…吳淡如:中年後 不該憂煩的,別再計較;該在意的,請好好珍惜 最後更新於  2020.11.23 16:22 瀏覽人次 : 43437 撰文者: 有方文化 標籤:有方文化, Lenox, 書摘, 好書分享, 心靈成長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歷經人生的風風雨雨,到了中年,你快樂嗎?你有算過,你還剩多少時間與家人相處嗎?作家吳淡如認為中年保持快樂的兩個秘訣是: 繼續閱讀...
4月 2019年1 嫉妒 是人際關係的最大毒藥|心理學家 精準分析背後原因:別再浪費時間嫉妒 最後更新於  2019.4.2 11:36 瀏覽人次 : 16778 撰文者: 遠流 標籤:書摘, 好書分享, 遠流出版35275, 心靈小語 收藏 作者: 小倉廣 嫉妒是一種被頻繁利用的情感。奪去對方的自由,迫使其依從你的規則。差遣對方,貶低對方, 繼續閱讀...
4月 2019年1 「當初一定是瞎了,才會娶妳進門!」心理師:最親的人,說話卻往往最狠… 最後更新於  2020.10.28 11:09 瀏覽人次 : 26277 撰文者: 寶瓶文化 標籤:Lenox, 好書分享, 書摘, 寶瓶文化, 人際關係, 與人相處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最親近的人說話往往因為太直接,而傷害了彼此。許多人錯誤理解了「關係界限」,以為我們如此親近又親密,當然是可以直接說出口, 繼續閱讀...
4月 2019年1 不必跟同事當朋友!丁菱娟:同事再好,也不需要 天長地久 最後更新於  2021.2.8 14:00 瀏覽人次 : 136255 撰文者: 天下文化 標籤:書摘, 好書分享, 天下文化, 丁菱娟, 職場, 職場競爭力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同事,不需要天長地久朋友可以選擇,但同事不能。千萬別將友誼放在公司任務前面,沒有公司願意花錢讓你來交朋友。 文/丁菱娟 好閨密變同事 因為升遷而疏遠 繼續閱讀...
4月 2019年1 《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奧美董座 丁菱娟:有本事做你「討厭」的事,才能過 喜歡的生活! 最後更新於  2020.11.30 17:15 瀏覽人次 : 86544 撰文者: 天下文化 標籤:書摘, 好書分享, 天下文化, 職場, 職場競爭力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喜歡的事不見得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討厭的事也未必是無關緊要的。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該怎麼分配比例、先後順序,才不枉費這一生又能愛上生活? 繼續閱讀...
4月 2019年1 有一種尊重,叫衣著得體!打扮、顏值,暴露你的 人生層次 最後更新於  2020.12.7 15:14 瀏覽人次 : 76423 撰文者: 天下文化 標籤:書摘, 好書分享, 天下文化, 心靈成長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當今社會,外在跟內在一樣重要,不論是在職場還是人際相處,一個人有內涵很重要,但若不在乎外在管理,很容易因此錯失良機… 繼續閱讀...
3月 2019年27 孩子悲觀、自卑都怪 這種父母!別讓自以為是的「擔心」毀了孩子一生... 最後更新於  2020.12.9 15:02 瀏覽人次 : 159565 撰文者: CMoney精選 標籤:Lenox, 寶鼎出版, 寶鼎出版, 書摘, 好書分享, 親子教育 收藏 寫這篇文章的今天,發生了兩件小事。首先是午飯的時候,火娃試圖拿一根筷子戳進一截玉米的芯裡,這截玉米好像有些頑強的樣子,他戳了一下沒戳動。我爸趕緊伸出手去, 繼續閱讀...
3月 2019年27 人生 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生活!記住: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最後更新於  2020.9.11 13:41 瀏覽人次 : 32470 撰文者: 今周刊出版社 標籤:Lenox, 書摘, 好書分享, 今周刊出版社, 心靈成長, 人生指南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許多人總是嚷嚷著:「日子怎麼每天都一樣。」你今天什麼都沒做,明天什麼都沒做,到了年底怎麼可能有什麼變化! 繼續閱讀...
3月 2019年27 年輕人,別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最後更新於  2020.9.14 10:07 瀏覽人次 : 62135 撰文者: 今周刊出版社 標籤:Lenox, 書摘, 好書分享, 今周刊, 心靈成長, 自我成長 收藏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蔣勳說:「忙是心亡,心死了,就是忙,所以人要慢下來。」但我們是否要慢下人生的步調,取決於我們的年紀、我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繼續閱讀...
3月 2019年26 當乖孩子的代價,便是自我犧牲!別再用「我為你好」 要求無止境的付出 最後更新於  2019.3.28 13:45 瀏覽人次 : 3612 撰文者: 圓神出版 標籤:書摘, 好書分享, 圓神出版35264, Mybook 收藏 我的前一本作品《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出版後,陸續獲得許多讀者的迴響。很多學生或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說,自己就是那個受傷的孩子。特別是在讀了第一部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