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輝!吳敦厚的彩繪燈籠故事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 2017-07-26 11:28
  • 更新:2018-08-04 22:18

熠熠生輝!吳敦厚的彩繪燈籠故事

(圖/shutterstock)

 

 

國寶彩繪師 畫出台灣燈藝光輝

古樸的鹿港小鎮,

一家掛滿各式五彩燈籠的鋪子,佇立於此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坐在店門

用一生,記錄臺灣燈藝光輝。

他是國寶級燈籠大師-吳敦厚

在農曆新年期間辭世,享年 94 歲。

13 歲那年,憑著對傳統工藝的喜好和堅持...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繪製燈籠 80 年

作品連 LADY GAGA  也收藏

秉持傳統古法製作燈籠至今已超過 80 年,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來臺期間慕名造訪

連美國知名藝人 LADY GAGA

也曾在公開場合給吳敦厚愛的抱抱

並收藏他的作品。

吳敦厚雖然在 14 歲左右喪失聽力,

卻獲得一生備受褒揚的技藝。

 

幼年優游民俗文化 以此開創一片天 

那時,鹿港街上有一戶世代做燈籠的王姓人家,

其燈籠彩繪的手藝引起了吳敦厚的好奇心,

於是就時常倚在王家門,旁觀其家傳行業訣竅。

然當時王玉珪的燈籠彩繪,僅限於家傳事業,

對外人並不傳藝,吳敦厚始終未拜入王家門下為徒。

他秉著天賦美工藝能,

加上自小優游於鹿港大小廟宇、汲取濃厚民俗文化、

用心博覽各大家畫冊,在往來無白丁的鹿港,

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

 

 

忍著細竹扎入皮肉的痛

編出一個個竹篾燈胎

吳榮鑾說:「當時買賣大都是當面洽購,

而老顧客會將所需尺寸、文字、圖案說明,

如遇有不識字者,他們常會帶來舊燈依樣製作。」

吳敦厚製作燈籠完全遵循傳統工法,

忍著細竹扎入皮肉的痛,編出一個個的竹篾燈胎,

緊接著仔細地塗糊紙、貼綢布,

皆力求無縫至最後上色,完全不假手他人。

如此紮實的功夫所做出來的燈籠堅固耐用,

加上他所繪製的圖案鮮明生動,用色搶眼,

在口耳相傳下,逐漸建立了好口碑。

 

入選各地藝展 逐漸揚名海外

1980 年,前總統嚴家淦特別向其訂購燈籠,以贈外國使節

兩年後,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製作

「中華文物國寶與藝人」專輯,

發送給世界各國以宏揚國粹,吳敦厚雀屏中選,

與他的心血之作一同入鏡,開始揚名海外,

吸引中外人物來訪。

 

 

;" target="_blank">百度)

 

隨處可見燈籠微光 靜靜守護台灣

1990 年,參與首屆臺北元宵燈會,

美國紐約─臺北藝廊中國春節特展

法國巴黎─臺北藝廊中國春節特展等,展務應接不暇。

而鹿港天后宮、鹿港龍山寺等地,也有吳敦厚作品的身影,

從文化殿堂到地方廟宇、從藝術展覽到商業展覽, 

抬頭一望,皆可見到其燈籠發出微光,靜靜地守護臺灣。

 

今年 1 月一代大師闔眼 

但技藝卻生生不息

吳敦厚近年做了心導管手術,之前膝關節出了問題,

醫生甚至建議開刀截肢,後來是晚輩不忍老人家受苦,

才沒動手術。做燈籠是需要久站、久蹲、久坐的工作,

因此幾年前,老人家就已經半退休,

只有當客戶指名,或是體力精神狀況良好時,

才動手繪製燈籠。

 

 

;" target="_blank">百度)

 

台灣失去對燈籠的重視

也喪失了慎終追遠的心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新式工商業快速勃興

以前家家戶戶必備的燈籠被取代

不僅是失去照明功能,也失去慎終追遠的精神

就連諸多的廟宇慶典,也漸趨簡化衰微,

為了糊口,嚴格說來,真正繼承衣缽的是

現年 55 歲的么兒—吳怡德。

 

國寶大師的技藝 與寶島一同綿延萬千

被問到會不會傳承給第 3 代時,

吳榮鑾也毫不思索的說:「當然會繼續下做去」!

時代變遷下,原本家戶門口高掛燈籠的光景

消逝在歲月。但只要婚喪喜慶、信仰文化還在的一日,

燈籠就永恆不滅,而吳敦厚的子孫與他的技藝,

也將與寶島一同綿延萬千。

 

燈籠是台灣文化的珍貴象徵

失去了也太痛心了..

 

投資小學堂】粉絲團

想獲得更多理財資訊?

那千萬不可錯過每一篇好文章!

幫我們「按個讚」,

一起靠「被動收入」過下輩子!

 

本文由 卓越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

卓越雜誌創刊于1984年9月,至今已超過28年,長期以來,專業深入的報導,深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歷年來曾多次榮獲新聞局「金鼎奬」最佳刊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