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近期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
從政府到民間都跟風,
東南亞市場成了熱門話題,
但因為該地並非長期關注的區域,
使不少企業只敢原地觀望,等待好時機。
本刊專訪到已布局東南亞 30 年的
永信東南亞控股總裁李芳信,為臺商畫重點。
「東南亞從來沒跑過,
臺人的目光,卻難以持之以恆!」
李芳信先是感嘆臺灣海外布局的眼光總是短淺,
輸在易隨風向轉變的不堅定民族性,
後提到日本《聚焦東協》一書每兩年出一版,
對於東協的探討已有數十年,
道出臺人必須加強的第一步。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準備萬全的是心態
並非語言
李芳信開創印尼唯二外資藥廠
對於東南亞國家整體而言,李芳信提到,
因為馬來西亞有許多臺灣留學生,
且當地三大種族之一為華人,
所以在語言以及文化上,
臺商第一步涉略的東南亞國家非馬來西亞莫屬。
李芳信從當初不到十人的小貿易公司,
拓展到今日除了馬國內銷外,
印尼唯二外資藥廠之一,
還主攻東協、非洲及中東市場,
能獲得如此佳績,
李芳信笑說,「這算是因緣際會!」
不論是前往哪國開拓市場
語言隔閡不該當藉口
當時永信藥品在馬來西亞的代理商,
因私人因素使生意難以持續,
而這也讓李芳信不得不前往
人生地不熟的馬來西亞扛起布局的重擔。
「雖然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這裡華人多,
但還是得面對三分之二的異國語言,」
連英文都不算流暢的他,
卻把大多數的時間挪去與不同民族互動,
「他們假日去哪玩、參加什麼聚會,
你都要跟著一起去,別把自己當外國人,」
他瞭解不論是前往哪一國開拓市場,
都沒有理由拿語言隔閡當藉口,
也不應該只是觀摩,而是真正的接觸。
搞懂外出目的
才不會一敗塗地
臺商外移分 3 種目的
「你要先瞭解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才不會出國繞了一圈,也沒有比較有效益」。
李芳信說到,臺商外移分為幾種目的。
首先是廉價勞工的取得,第二是原物料取得,
再來是去占地為王的概念,
最後一個是取得當地市場,
而前三種是逐水草而居的型態,
可能隨著當地的勞資上漲、原物料用盡,
需要出走其他國家,
而李芳信的觀點,主要聚焦於取得當地市場,
因此「對於當地沒有辦法透澈的瞭解
也要有九成的熟悉」。
跟當地臺商交流
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他也特別提起,雖然到的第一步,
一定是先跟當地臺商交流,
快速的瞭解狀況或是其他的合作可能,
但是卻也不可以掉以輕心,
李芳信表示,雖然他鄉遇故知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但臺商欺騙臺商的事件,也不是沒有,
所以仍然要多打聽。
馬國親商
反觀臺灣有待加強
2017 年最佳投資地點
馬來西亞奪冠
根據美國「2017 年最佳投資地點」調查報告,
馬來西亞以親商環境,
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投資地點,
新加坡則緊追其後。
李芳信提到,
馬來西亞當地的批發以及零售非常開放,
對於外資的態度相對公平,
「打造一個友善的親商環境」
是馬來西亞政府在接下來 5 年的重要目標,
如推出耗資新臺幣一兆多打造「大吉隆坡」
,邀請世界優秀百大企業前往當地設立據點等,
不少獎勵政策接連出擊,態度相當的明顯。
政府期望臺商回流
卻沒友善親商環境
被稅務法規抵擋在外
李芳信感慨,臺灣政府雖期望臺商多回流投資,
卻沒有真正的友善親商環境,
讓在外面打拼、想回到回饋臺灣的企業,
被重重的稅務法規抵擋在外,
「說實在的,如果我自己在外面打拼,
沒有用到臺灣的資源,要回到臺灣時,
卻要繳很多的稅給政府才能回來,你會回來嗎」?
年輕人向外發展是好事
政府應當後盾而非扯後腿
別再用形容詞寫政策
李芳信一語道破政府在政策發布與動作的矛盾,
「我們得瞭解自身優劣勢,
更要承認自己是小國寡民,
生存法則的策略必須找到,
臺灣年輕人多向國外發展是好事!
但政府該當後盾而不是扯後腿,」
期望有一天,臺灣政府能夠真正實踐親商環境,
「許多的狀況,都是要臺商們努力、堅強,
所以別再用形容詞寫政策」!
台商們在異地打拼
希望政府也能多給予支持鼓勵
歡迎按讚: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