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蠻實際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翔參:企業家的商業思考精選」
這文章使我了解成功企業家的想法,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每天加班還是當不了勝利組?
你以為越加班,老就越喜歡你嗎?
成功的企業家都不這麼想,
他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抱持著跟大家不一樣的思維,
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在社會上為自己開闢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
創造屬於自己的市場。
如果你也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
便能提供給公司更適當的策略,
替自己和公司創造雙贏局面!
以下摘錄幾位成功企業家的金句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金句 1:
「太多地、盲目地擴張店鋪
只會污染市場」
沛納海是在亞洲很受歡迎的一個手錶品牌,
雖然人氣很高,但他們並不想要擴大開店數量;
雖然也有很多女性很喜歡沛納海手錶,
但他們也沒有想過要做女性手錶。
在沛納海首席執行官安吉洛·波那提看來,
太盲目地擴張店鋪只會污染市場。
因為,開的店鋪越多,他們會越難顧及每家店鋪是不是達到完美,
這就意味著品牌將會損失核心客戶,這是對自己市場的污染。
沛納海想做的,並不是盲目擴張,
而是努力找到更多認同沛納海手錶的核心客戶群體。
金句 2:
「抱著十倍、百倍速時代的概念」
什麼叫「十倍、百倍速時代」呢?
這個概念來自騰訊聯合創始人、前 CTO 張志東的一次分享。
在他看來,以前只有在茶水間或者聚會的時候人們才會閒談、
交換公司的內部資訊。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白領們在每一個低頭看手機的瞬間,
可能都是一次資訊的再傳播和再加工,
這個快速獲取、加工大量資訊的時代就是「十倍、百倍速時代」。
在這個時代,傳統的層級溝通已經不再有效了,
資訊的傳遞需要有移動時代的產品魅力。
那麼什麼是移動時代的產品魅力呢?
雙向傳輸的魅力
張志東舉了個例子,騰訊學院有個互聯網學習系統,
會把一些課程錄下來給大家學習,有時候一錄就是 2 個小時,
影片時間長,內容也較多。
張志東說這種形式本質上就是傳統的 1.0 的課程。
而 Ted 演講就不一樣,每次時間都限制在 18 分鐘,
人們在看的時候可以按讚、留言,
這樣一來,影片就不再是傳統的單向傳輸了,
內容生產者和觀眾就變成了一種平等的關係,
對影片形成了一種篩選機制,這就是移動時代的產品魅力。
金句 3:
「用戶的注意力被吸引,
商品陳列才算成功」
這句話來自優衣庫視覺陳列部主管李俊。
為了做到「陳列成功」,優衣庫在佈置上就花了很多心思。
它的賣場被分為幾個區域,
每個區域的產品都按由淺到深、從暖到冷的顏色進行排列,
順序能具體到「紅橙黃綠藍靛紫」,
也就是按光譜的順序從通道入口向後排列。
而花紋是按照單色系、點點、條紋、格紋的順序來陳列。
至於產品的種類,就兼顧了人們的走路習慣和視覺順序,
當一位顧客從門口進入,
原則上是按照上衣、下身、配件、居家、童裝、優惠產品的順序去逛,
所以產品也這麼排。李俊認為,
做陳列首先要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想像如果你自己去購物,
這個陳列是否讓人有衝動想要去摸。
在優衣庫,至少要讓顧客摸一下產品,
如果讓客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就說明我們是成功的。
金句 4:
「優秀的中小企業
要向平臺公司支付巨頭稅」
提出「巨頭稅」概念的人,是知名科技媒體人沃爾特·莫斯伯格,
也被人稱為莫博士。
他的《每週評論》專欄,
把 Google、Facebook、亞馬遜、Apple 和微軟稱為「五人幫」,
因為它們主導著矽谷和科技行業。
莫博士說,即便現在還能再出現和「五人幫」一樣優秀的公司,
最終也只能被這些巨頭吞併,成為巨頭產品中的一項功能;
即使不被收購,優秀的小公司們也只能在這些巨頭控制的平臺上小有成就,
還得向它們支付分成。
就像 Snapchat 母公司 Snap,
Snap 曾經在 2013 年就拒絕了 Facebook 高達 30 億美元的收購邀約,
但它現在的業務卻還得要依賴 Google 的服務、Apple 的平臺。
類似這樣的例子,就是小企業必須要向平臺公司支付「巨頭稅」的證明。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 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袁格格撰稿、顧一菲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不同企業也有它成功的方式
多看這些觀點,
才能提供更有效的想法給公司!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