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偏見 阻礙創意思考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
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
已變成全社會都關心的事了。
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創造性思維,
人們其實還存在著不少誤解。
在「得到」上就有這麼一篇文章,
標題為【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誤區】,
是科普作家萬維鋼所提出的一些觀點,
在這裡分享給各位參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偏見(一)
創新是源於天才的靈光一現
舉個例子,
物理學家牛頓被落下的蘋果砸中腦袋。
讓他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但這個故事其實是出自一本回憶錄,
是在牛頓死後一個完全不懂
物理的親戚寫的。而且早在牛頓
提出引力理論之前,天文學家哥白尼
就已經發現行星都圍繞太陽做橢圓形運動。
在牛頓出版他的傳世作品以前,另一個物理學家
胡克也獨立地提出了引力的概念,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
說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不是靈光一現,
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偏見(二)
靈感總是可遇而不可求
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 99 %的汗水
加上 1 %的靈感,但 1 %的靈感往往更重要。」
有人就對此解讀,覺得沒有靈感,
流再多的汗水也是白搭。
可愛迪生本人從沒指望過任何靈感,
【他的成功完完全全就是靠汗水堆出來的】。
就拿最有名的「發明電燈」來說吧。
他的團隊找了一大堆材料,
然後一個個地測試是否能用來做燈絲。
一種不行就試另一種,
整整試了 3000 多種材料,最後才把鎢給找出來。
靠著這種簡單粗暴的勞動密集型的研究方式,
愛迪生最後擁有了 1000 多項發明專利。
你說,這和靈感有很大的關係嗎?
偏見(三)
越是大膽的想法,就越值錢
舉個例子,不少人覺得,
什麼都沒學過的小孩子
才具有最佳的「創造性思維」,
還有人覺得學術界的人已經被各種條框所禁錮,
不可能做出什麼重大的成果;
這種看法,完全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創造力不但要求新穎,更要求正確和有用。
它必須以那些已經得到證明的好想法為基礎。
沒有任何基礎的創造
注定只能淪為胡鬧
比如,在 1905 年,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專利局職員,
提出了一個反對牛頓力學的理論。
這個職員,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
而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狹義相對論。
經常有人說這證明了非科學家也能做科學研究。
事實上,他早已受過完整的科學訓練。
試想,如果愛因斯坦沒受過任何訓練,
也不瞭解最新的科技進展,
那他也只能提出一些普通理論罷了。
所以你看,創造性思維固然很重要,
但沒有任何知識基礎的創造,注定只能淪為胡鬧。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南方週末─「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迷信】,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王爽博士撰稿、於浩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了不起的創新,
別指望靈感而是靠汗水。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