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婚姻修法,引爆正反兩派衝突!「婚姻」究竟是甚麼?「同志」也可以走向婚禮嗎?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 2016-12-16 11:17
  • 更新:2018-07-27 23:50

 

 

 

同志婚姻議題,

引爆世代衝突!

太陽花學運時,

我寫了一篇文章直指,

目前台灣正面臨世代衝突;

如今,同志婚姻這個議題,

又讓世代衝突持續延燒。

 

台灣民意基金會 11 月 28 日公布民調指出,

40 歲以下的人 6 成 4 以上贊成同志婚姻,

40 歲以上則有 5 成以上反對」,

顯示世代之間的差異甚鉅。

40 歲以上的「老人們」在這場論戰中,

不斷強調「家庭」跟「婚姻」

的神聖性及歷史沿革。

 

繼續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婚姻 vs 家庭

我個人相當認同上述觀點,

關鍵是「家庭」而非法律、

關鍵是「婚姻」而非同志,

但實在太少人談這些問題的本質。

 

真正的問題是,

「家庭」跟「婚姻」的概念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在此時被挑戰?

婚姻跟家庭概念的重塑,

到底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潮流?

 

 

 

 

家庭,已經不是

最小的經濟單位

我先說結論。

家庭制度之所以現在面臨衝擊與挑戰,

是因為家庭的經濟功能已經大幅衰弱,

現在的主要功能剩下社會功能。

家庭不會、也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形式、結構跟概念。


在農耕時代中,整個家族一起工作,

「繁殖力 = 勞動力 = 經濟力」,

因此「生小孩」是最重要的事情。

對於當時的人而言,

等自己老到無法耕田時,

就只能等著餓死。

養兒防老,其實是這個概念。

 

 

 

進入後工業時代,

真正推動社會經濟活動的是「企業」而非家庭。

工作者可以根據意願以及專長選擇企業;

企業跟工作者的關係也非長期固著,

而是一種雙方隨時可以拒絕對方的「契約」關係。

長輩不再掌握分配工作內容、物質資源的權力,

實質控制力就近乎消失了。

對於不想無故受控的年輕一輩,

自然是分枝散葉、另組小家庭。

這描述在各個地區、國家發生的方式都不太一樣,

但核心關鍵都是:

企業取代了家庭,成為最基本的經濟單位。

 

戰後嬰兒潮世代:企業 = 大家庭

50 歲到 65 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也就是我的爸媽這輩,

小時候大都出身自大家庭。

這輩的特色,是有很多中小企業創業主,

他們更傾向把「家庭」跟「企業」功能混合,

「中小企業 = 家族企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一輩的人,大都還是把

大家庭的教誨與道德訓斥視作圭臬。

 

80 世代:家庭=情感

25 歲到 40 歲的後 1976 世代,

也就是我這輩,小時候大都出身自小家庭,

經歷了跨國企業

開始侵蝕在地產業的「經濟全球化」。

這輩的特色,是更接受專業經理人制度,

認為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知識跟勞力賺錢,

是一種公平的交易關係。

這一輩的人,對於不合時宜的規範

都有非常強的主見跟批判。

 

當過去那些關於「家庭」的描述與現實世界

相差太遠的時候,這個制度

要不就是消失、要不就得順應時代而改變。

那麼,家庭應該是什麼?

對於後 1976 世代而言,

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

也就是情感交換、彼此照顧、共同生活

──但這些事情,都不必然需要血緣作為連結。

這樣的想法,也影響了對婚姻制度的想像。

 

 

 

 

婚姻是家庭的核心

「婚姻」可說是構成家庭這個概念的核心,

同時也涉及男性與女性這兩種性別

在家庭中的角色與權力關係。

 

採集/狩獵時代:女性>男性

體能較強的男性負責狩獵動物、

體能較弱同時負責生育的女人負責採集果實,

以死亡風險而言,男性高於女性。

同時,女性的採集收穫相對於男性的狩獵

更容易提供穩定的熱量來源,

女性的實質影響力當然比男人大得多。

因此,就容易產生以女性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農耕社會:男性>女性

體力較強的男人是農耕的主力,

死亡機率大大下降,

因此男性的角色就迅速抬頭了。

 

 

 

 

開始掌握資源的男人,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女人守貞,

必須確認孩子的父親是自己,

否則就白給資源。

父權社會之所以有許多

激烈到異常的道德準則或者禮儀規範,

很大的主因都跟「男人害怕孩子不是我的」

這樣的焦慮有關。


一夫多妻制度也是這種社會模式下的濫觴。

人類跟所有生物一樣,

繁衍後代、讓基因存續,是很重要的事情。

當中有兩個重點:

1. 女人必須趁年輕的時候生育。

2. 孩子必須要有充分的資源才能存活。

 

在父權結構下,合理的推論就是:

讓有錢的男人盡量與多數年輕的女人生孩子,

是個最有效率的制度。

因此,過去的皇族

基本上不反對一夫多妻,

跟「多產」這個目標有很大的關係。

 

 

 

 

後工業時代:男性=女性

問題來了,進入後工業時代之後,

男性跟女性的生理差異所帶來的工作績效差異,

一放到所有可能的產業、職業,

平均之後,幾乎不存在差異。

 

換言之,以「企業」為核心的經濟運作模式,

沒有哪一個性別可以明顯取得優勢。

放到家庭來看,雙薪夫妻的小家庭,

沒有一方需要依靠另一方才能得到物質資源,

婚姻制度當然不再需要傾向

對任何一個性別有利。

因此,一夫一妻、小孩可選擇從父姓或母性,

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小孩:增加資源 => 耗損資源

另一方面,

在資源過度競爭的現代社會,

生小孩從過去的

「增加生產資源」變成「耗損資源」,

這直接導致了生育率下降。

因此,婚姻制度 跟 生育後代 的連結也變得很弱。

 

 

 

 

「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

雙方相愛就好,為何反對?

以上說的這些事情跟同志婚姻的關係是什麼?

簡單地說,當婚姻、家庭跟物質沒有顯著關係,

繁衍後代不再成為勞動力來源,

養兒不再防老,男性與女性

在婚姻中的性別差異減弱,

婚姻與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時,

我還真的找不到「男人跟男人」

或者「女人跟女人」不能結婚的理由。

 

我再用更簡單的話來說:

婚姻與家庭有許多功能與成因,

「物質」(錢)跟「繁殖」(生小孩)

過去的優先順序遠高於「情感」(愛),

但當 物質跟繁殖 這兩個因素都大幅減弱的現在,

情感這個因素就很自然地跳到最高的位置。

從這個邏輯推下去,既然同性結婚

可以滿足他們彼此的情感需求,

他們也不會因此缺乏資源、活不下去,

那到底還有什麼理由反對?

 

 

 


這就是 1976 世代的想法:

人家相愛就好你管個屁?

經濟模式不可能逆轉,

人類的社會生活也不可能逆轉,

只會有越來越多人認為,

人家相愛就好,你管個屁。

 

過半數人支持同志婚姻

中研院 2012 年的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

第 307~308 頁指出,認為同性戀者

應該享有結婚權力者為 52.5%,

反對者為 30.1%。

換言之,2012 年時,

已經有過半的台灣人支持同志婚姻。

如果在對照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指出的,

「40 歲以下年輕人傾向支持同志婚姻」,

就更可以看出,支持同志婚姻的這股趨勢,

只會隨著年輕世代越多而越趨強烈。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

這個世界,已經不會成為你們期待的那個樣子。

這篇文章,其實我是想寫給我媽看的。

 

不願隨著時代前進,

只能被時代拋棄。

年紀大的老人確實有比較多的生命經驗,

這些經驗構成了老人的智慧;

然而,這種透過經驗主義得來的「智慧」,

在面對巨大的社會變化時,

反而會成為一種僵化的「執念」。

而執念,從來都只會讓人入魔。

 

 

 

 

看著這麼多我的父母輩的學者、

宗教界人士、意見領袖,奮不顧身地

跳出來反對同性婚姻,我其實是感動的,

因為我看到他們對於內心堅持的世界的執著。

然而,這個世界是不會回去的,

所有的執著,都只會讓這些人不斷自我證明,

在時代的巨輪底下,

你不打算前進,那就只能被輾過。

 

網路上散佈越來越多錯誤的資訊、

越來越多沒有邏輯的推論,

越來越多來自上個時代的恐懼,

讓我們看見的不是老人的智慧,而是妄念。

 

 

給長輩們的話

給親愛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時代早就在你遮著眼睛矇著耳朵的時候,

緩緩走到一個你陌生的地方。

我知道你很害怕,

但你必須透過理解讓自己消除恐懼,

就像你們過去教導我們的一樣。

時代不會因為你而停留,

也不該為了你而停留。

 

 

 


如果你不打算前進,

那麼我們會繼續往前走,請你自己留下。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
原文在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Sean Huang,本名黃瑞祥。1982年生,大學主修國際企業輔修國際關係,研究所投入心理, 第一份工作在金融業,第二份工作在媒體業,跨足五個領域,但卻始終專注在組織如何運作、 社會如何開展。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現經營「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部落格,以及個人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