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婚姻議題,
引爆世代衝突!
太陽花學運時,
我寫了一篇文章直指,
目前台灣正面臨世代衝突;
如今,同志婚姻這個議題,
又讓世代衝突持續延燒。
台灣民意基金會 11 月 28 日公布民調指出,
顯示世代之間的差異甚鉅。
40 歲以上的「老人們」在這場論戰中,
不斷強調「家庭」跟「婚姻」
的神聖性及歷史沿革。
繼續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婚姻 vs 家庭
我個人相當認同上述觀點,
關鍵是「家庭」而非法律、
關鍵是「婚姻」而非同志,
但實在太少人談這些問題的本質。
真正的問題是,
「家庭」跟「婚姻」的概念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在此時被挑戰?
婚姻跟家庭概念的重塑,
到底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潮流?
家庭,已經不是
最小的經濟單位
我先說結論。
家庭制度之所以現在面臨衝擊與挑戰,
是因為家庭的經濟功能已經大幅衰弱,
現在的主要功能剩下社會功能。
家庭不會、也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形式、結構跟概念。
在農耕時代中,整個家族一起工作,
「繁殖力 = 勞動力 = 經濟力」,
因此「生小孩」是最重要的事情。
對於當時的人而言,
等自己老到無法耕田時,
就只能等著餓死。
養兒防老,其實是這個概念。
進入後工業時代,
真正推動社會經濟活動的是「企業」而非家庭。
工作者可以根據意願以及專長選擇企業;
企業跟工作者的關係也非長期固著,
而是一種雙方隨時可以拒絕對方的「契約」關係。
長輩不再掌握分配工作內容、物質資源的權力,
實質控制力就近乎消失了。
對於不想無故受控的年輕一輩,
自然是分枝散葉、另組小家庭。
這描述在各個地區、國家發生的方式都不太一樣,
但核心關鍵都是:
企業取代了家庭,成為最基本的經濟單位。
戰後嬰兒潮世代:企業 = 大家庭
50 歲到 65 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也就是我的爸媽這輩,
小時候大都出身自大家庭。
這輩的特色,是有很多中小企業創業主,
他們更傾向把「家庭」跟「企業」功能混合,
「中小企業 = 家族企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一輩的人,大都還是把
大家庭的教誨與道德訓斥視作圭臬。
80 世代:家庭=情感
25 歲到 40 歲的後 1976 世代,
也就是我這輩,小時候大都出身自小家庭,
經歷了跨國企業
開始侵蝕在地產業的「經濟全球化」。
這輩的特色,是更接受專業經理人制度,
認為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知識跟勞力賺錢,
是一種公平的交易關係。
這一輩的人,對於不合時宜的規範
都有非常強的主見跟批判。
當過去那些關於「家庭」的描述與現實世界
相差太遠的時候,這個制度
要不就是消失、要不就得順應時代而改變。
那麼,家庭應該是什麼?
對於後 1976 世代而言,
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
也就是情感交換、彼此照顧、共同生活
──但這些事情,都不必然需要血緣作為連結。
這樣的想法,也影響了對婚姻制度的想像。
婚姻是家庭的核心
「婚姻」可說是構成家庭這個概念的核心,
同時也涉及男性與女性這兩種性別
在家庭中的角色與權力關係。
採集/狩獵時代:女性>男性
體能較強的男性負責狩獵動物、
體能較弱同時負責生育的女人負責採集果實,
以死亡風險而言,男性高於女性。
同時,女性的採集收穫相對於男性的狩獵
更容易提供穩定的熱量來源,
女性的實質影響力當然比男人大得多。
因此,就容易產生以女性為核心的社會結構。
農耕社會:男性>女性
體力較強的男人是農耕的主力,
死亡機率大大下降,
因此男性的角色就迅速抬頭了。
開始掌握資源的男人,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女人守貞,
必須確認孩子的父親是自己,
否則就白給資源。
父權社會之所以有許多
激烈到異常的道德準則或者禮儀規範,
很大的主因都跟「男人害怕孩子不是我的」
這樣的焦慮有關。
一夫多妻制度也是這種社會模式下的濫觴。
人類跟所有生物一樣,
繁衍後代、讓基因存續,是很重要的事情。
當中有兩個重點:
1. 女人必須趁年輕的時候生育。
2. 孩子必須要有充分的資源才能存活。
在父權結構下,合理的推論就是:
讓有錢的男人盡量與多數年輕的女人生孩子,
是個最有效率的制度。
因此,過去的皇族
基本上不反對一夫多妻,
跟「多產」這個目標有很大的關係。
後工業時代:男性=女性
問題來了,進入後工業時代之後,
男性跟女性的生理差異所帶來的工作績效差異,
一放到所有可能的產業、職業,
平均之後,幾乎不存在差異。
換言之,以「企業」為核心的經濟運作模式,
沒有哪一個性別可以明顯取得優勢。
放到家庭來看,雙薪夫妻的小家庭,
沒有一方需要依靠另一方才能得到物質資源,
婚姻制度當然不再需要傾向
對任何一個性別有利。
因此,一夫一妻、小孩可選擇從父姓或母性,
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小孩:增加資源 => 耗損資源
另一方面,
在資源過度競爭的現代社會,
生小孩從過去的
「增加生產資源」變成「耗損資源」,
這直接導致了生育率下降。
因此,婚姻制度 跟 生育後代 的連結也變得很弱。
「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
雙方相愛就好,為何反對?
以上說的這些事情跟同志婚姻的關係是什麼?
簡單地說,當婚姻、家庭跟物質沒有顯著關係,
繁衍後代不再成為勞動力來源,
養兒不再防老,男性與女性
在婚姻中的性別差異減弱,
婚姻與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時,
我還真的找不到「男人跟男人」
或者「女人跟女人」不能結婚的理由。
我再用更簡單的話來說:
婚姻與家庭有許多功能與成因,
「物質」(錢)跟「繁殖」(生小孩)
過去的優先順序遠高於「情感」(愛),
但當 物質跟繁殖 這兩個因素都大幅減弱的現在,
情感這個因素就很自然地跳到最高的位置。
從這個邏輯推下去,既然同性結婚
可以滿足他們彼此的情感需求,
他們也不會因此缺乏資源、活不下去,
那到底還有什麼理由反對?
這就是 1976 世代的想法:
人家相愛就好你管個屁?
經濟模式不可能逆轉,
人類的社會生活也不可能逆轉,
只會有越來越多人認為,
人家相愛就好,你管個屁。
過半數人支持同志婚姻
中研院 2012 年的
第 307~308 頁指出,認為同性戀者
應該享有結婚權力者為 52.5%,
反對者為 30.1%。
換言之,2012 年時,
已經有過半的台灣人支持同志婚姻。
如果在對照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指出的,
「40 歲以下年輕人傾向支持同志婚姻」,
就更可以看出,支持同志婚姻的這股趨勢,
只會隨著年輕世代越多而越趨強烈。
給戰後嬰兒潮世代:
這個世界,已經不會成為你們期待的那個樣子。
這篇文章,其實我是想寫給我媽看的。
不願隨著時代前進,
只能被時代拋棄。
年紀大的老人確實有比較多的生命經驗,
這些經驗構成了老人的智慧;
然而,這種透過經驗主義得來的「智慧」,
在面對巨大的社會變化時,
反而會成為一種僵化的「執念」。
而執念,從來都只會讓人入魔。
看著這麼多我的父母輩的學者、
宗教界人士、意見領袖,奮不顧身地
跳出來反對同性婚姻,我其實是感動的,
因為我看到他們對於內心堅持的世界的執著。
然而,這個世界是不會回去的,
所有的執著,都只會讓這些人不斷自我證明,
在時代的巨輪底下,
你不打算前進,那就只能被輾過。
網路上散佈越來越多錯誤的資訊、
越來越多沒有邏輯的推論,
越來越多來自上個時代的恐懼,
讓我們看見的不是老人的智慧,而是妄念。
給長輩們的話
給親愛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時代早就在你遮著眼睛矇著耳朵的時候,
緩緩走到一個你陌生的地方。
我知道你很害怕,
但你必須透過理解讓自己消除恐懼,
就像你們過去教導我們的一樣。
時代不會因為你而停留,
也不該為了你而停留。
如果你不打算前進,
那麼我們會繼續往前走,請你自己留下。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
原文在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