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孩子認為爸爸理所當然應該買玩具給他嗎?
或者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做家事?
我們都不想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華盛頓郵報》報導,
新興科學「行為經濟學」可以助家長一臂之力。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狀況一:
你們在餐廳裡,孩子抱怨:
「餓死了,我們的食物呢?服務生好差勁喔!」
育兒專家艾米·麥克里迪(Amy McCready)指出,
當別人冒犯我們時,
我們往往會將之歸咎於此人的性格差勁。
當我們自己冒犯別人時,
我們卻會將之歸咎於外在因素使然。
這是人性,不論大人小孩都一樣。
因此,這時候你可以對孩子說:
「不是因為服務生差勁,
可能是因為廚房裡有好多東西要煮,
他們已經在努力了。」引導他們思考,
可能有什麼外在因素影響到服務生的效率?
服務生此刻的感受是什麼?
狀況二:
你做了早餐鬆餅。
孩子咬一口,就說:
「怎麼沒有巧克力豆?我不要吃!」
行為分析家喬西·賴特(Josh Wright)指出,
當一件事反覆發生時,
我們經常會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你經常做有巧克力豆的鬆餅,
孩子就會覺得鬆餅裡就是應該有巧克力豆;
如果你只是偶爾做有巧克力豆的鬆餅,
孩子就會覺得鬆餅裡的巧克力豆是個驚喜。
如果你經常幫孩子整理房間,
他就會覺得整理房間就是媽媽的事;
如果你從不幫孩子整理房間,
他就會覺得整理房間是自己的事。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變成慣性,
並且調整孩子的期待。
狀況三:
孩子把不喜歡的食物扔在地上,
你說:「不可以浪費食物!
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都在餓肚子呢!」
他們卻充耳不聞。
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指出,
沒名沒姓的弱勢者,難以引起我們的同情。
說起遠方的颶風災民,多數人可能會考慮捐幾塊錢。
但眼前有人落水,卻不是多數人會立刻跳下去。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你可以帶孩子參與慈善機構的寒冬送暖活動,
這些機構通常會指定「六歲女孩,需要裙子」、
「七歲男孩,想要恐龍玩具」等內容,
作為捐贈物資的參考,
可以帶領孩子想像弱勢族群的面貌。
狀況四:
你幫新搬來的鄰居把鋼琴抬進家裡,
搬完以後他走進廚房,
你以為他要倒一杯冷飲給你,
沒想到他竟然塞給你一張二十元鈔票。
你覺得怪怪的,
決定還是不要請他們來你家吃披薩好了。
專家指出,比起經濟報酬,
作為社會一份子這個動機,
更能激勵人們對他人伸出援手。
因此,艾瑞利說:
「永遠不要以零用錢為報酬,來讓孩子做家事。
這樣他們不會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
也不會感覺到做家事是自己身為家中一份子的責任。」
你不希望下次請孩子洗碗時,
他回答「我今天不需要錢」吧。
只要3小時,增進孩子溝通力!
讓孩子更有自信、增進親子關係!
→→→ 12/11 日 (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