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網路上有人問:
「學心理學的人養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嗎?」
有個網友很推的回答
內容幾乎如同一本縮簡版的心理學書籍
答案很科學
但總有點專家訪談般的遠遠距離感。
而與我相熟的一位心理學老師告訴我
很多心理學家的孩子依然會有心理問題...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心理學家 因為知道問題
反而讓孩子 無法面對
心理學家們幾乎能夠感知、
預料到孩子在各個階段所有可能會遇到、會出現的問題。
為了保護孩子,
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提前把問題圍堵、屏蔽,
不給這些問題暴露和發生的機會,
而這種做法所導致的結果其實是很不樂觀的。
初為父母的年輕人
常擔心無法 給孩子最好的
很多初為父母的年輕人、
甚至是一些準爸爸、準媽媽,
都曾經焦慮自己能不能把最好的愛給到孩子。
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童年的際遇和感受,
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等等,
都有可能讓我們在育兒這件事情上缺乏自信和勇氣。
事實上, 只要大方向沒有偏離,
宏觀層面的育兒觀沒有問題,
你不完美的地方,
恰好是孩子成長的空間;
你能給出的那一部分愛,就是最好的愛!
關於育兒,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愛,
而不是用「腦」去教。
不是親子關係
夫妻關係 才是家庭的核心
小時候,大人們熱衷於向小孩提一個問題:
「你更愛爸爸還是媽媽呀?」
其實,孩子肯定是都愛的。
過去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
而事實上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更是無條件的。
對於無條件地愛著爸爸和媽媽的孩子來說,
糟糕的夫妻關係不僅會讓他常常處於兩難的困境,
對他幼小敏感的心靈更是容易造成傷害。
而融洽的夫妻關係,
會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長大以後要去愛,
至少他需要感受過或者看到過愛是什麼樣子。
家庭關係的核心是夫妻關係,不是親子關係。
現在的家庭劇理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
就是親子關係的優先級高於夫妻關系。
家庭理的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儒家傳統的影響,
實則非常不利於家庭和諧。
人與人之間界限的錯位,
困難和理想一同捆綁,獨立人格遙不可及。
有時明知前面有洞
也得看著孩子 跳進去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艱難的愛,
因為我們愛他們的目的,
是為了讓子女離開我們,
去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
我對於自由的理解有兩個層次:
1.有大數據表明,
童年時期感受到的安全感越強,
長大以後探索冒險的勇氣越足。
2.不要剝奪孩子犯錯的自由,這點很難。
有的時候,前面就是有坑,
你也得看著他跳進去。
你能做的就是在他受挫後給予安撫和包容,
並鼓勵他重新上路。
所有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別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孩子
前陣子冬天北部連續下大雨,
有一次教委通知學校放假幾天,
結果假期的最後一天天轉晴了,
單位的家長們都在抱怨說這麼好的天氣,
孩子都待家里沒去上學,簡直太可惜了…
而在我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
不也是整天盼著來點狂風暴雨,
這樣就不用去上學了。
人長大以後很容易就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了。
所以,試著真心真意地換位思考,
保護好孩子的善良、求知慾和興趣,
這些東西都非常珍貴,又極其脆弱。
不要過早向孩子還原社會的殘酷
網路上有篇文章《不過早向孩子還原社會殘酷》中有一段話: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
比克服困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難的動機。
只要內心的火焰沒有熄滅,
哪怕寒風再凜烈,活著也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我們對孩子幼年乃至童年教育所要做的,
就是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
教他們愛,教他們人生的美好,
教他們希望,教他們世上各種知識的有趣。
當他們擁有了對生命發自內心的熱愛之後,
再殘酷的社會,也打不垮他們。
我特別喜歡伯利克里在雅典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
「我們不花費時間來訓練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來的痛苦,
但是當我們真的遇到痛苦的時候,
我們表現出我們自己正和那些經常受到嚴格訓練的人一樣勇敢。」
放下執念,和孩子一起成長
過去的家長都有一個心魔,
孩子一玩得開心了,
就擔心孩子會玩上癮,總想著怎麼讓他收心。
美國兒科學會明確指出,
自由玩耍和游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
「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充足、無拘無束、
獨立自主、拒絕螢幕的遊戲時間,
以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反思力及緩解壓力的能力。”」
放棄完美主義,放下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要求。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孩子就是一面鏡子
照出你的好,也照出你不願意面對的自我。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在合適的時間種下一顆種子,等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