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雙方達成新框架協議,汽車、半導體、藥品等多個產業受影響,能源採購與AI芯片投資規模巨大,全球供應鏈未來充滿變數。
在經過數月的激烈協商後,美國與歐盟於上月達成框架貿易協議,協議細節於本週正式公布,震撼全球產業結構。該協議涵蓋汽車、藥品、半導體、原材料及能源,將對價格、供應鏈及跨境投資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美國原本對歐洲汽車及零組件徵收高達27.5%的關稅,協議公佈後將於歐盟立法削減工業品關稅後同步調降至15%。此舉不僅為德國等汽車大國帶來成本減輕,也有助歐系車廠在美競爭力回升,卻同時對於美國本土汽車業者帶來壓力,擔憂產能成本競賽恐再加劇。歐盟還承諾擴大展開補貼及標準互認,促使跨大西洋產業合作。
半導體與藥品同時列入敏感項目,協議明訂美國對歐洲輸入晶片與製藥原料徵收15%關稅,這一數字雖遠低於之前最高威脅的100%~250%懲罰性稅率,仍讓歐洲業界憂心生產布局與成本結構。值得注意的是,AI晶片成為新競爭焦點,歐盟將追加購買美國產AI芯片、能源產品金額達$7500億美元外,並承諾至2028年在美國投資總計超過$6000億美元,預計Nvidia(NASDAQ: NVDA)等晶片龍頭將因AI動能與政策驅動受惠。此舉亦回應了美國總統對於製造回流及藥價透明化的要求,藥企如Novo Nordisk、Eli Lilly等已紛紛調整美國市場策略。
能源與軍事合作也是焦點之一。合約要求歐盟大舉採購美國天然氣、石油及核能產品,意圖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並擴大在美國戰略產業投資。同時,雙方將建立新的協商機制以防止鋼鋁等重工原料產能過剩,維護自有產業安全。
然而業內對協議實質落地存疑。歐盟內部有聲音質疑能源進口承諾能否執行,若市場需求或者政策向左轉,可能導致採購不如預期。美國方面也以「市場規則」為由,維持對大科技公司相關數位法規不調整,引發矽谷等界權益擔憂。
綜合來看,這次協議象徵美歐全面產業重新洗牌,汽車、半導體及能源領域動盪加劇,同時也推動AI及高新技術加速落地。雙方若能如期落實承諾,全球供應鏈格局將徹底翻新,但難以排除雙方因國內政治或外部市場變動而調整細節,後續執行力和韌性,成為全球各產業關注重點。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