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過12000座離岸油氣平台面臨退役,碳捕獲、綠氫、人工魚礁及火箭發射等多元應用正改變能源與海洋產業格局。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永續議題升溫,超過12000座離岸油氣平台在未來十年將陸續退役,帶動各國積極尋求高效且創新的資產再生策略。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及多國產業機構,英國、荷蘭、美國墨西哥灣與亞太地區將有數千座平台面臨除役壓力,讓「平台再利用」成為新興解決方案。
首要方案是碳捕獲與封存(CCS)。例如英國HyNet North West計畫,結合Eni等企業利用既有149公里管線,將工業碳排收集輸送到英格蘭西北部消耗完的氣田。根據英國北海油氣轉型局(NSTA)分析,英國約有百條管線適合改建為CCS或氫能項目,不僅減少新建成本,也促進碳中和目標。
除碳封存外,離岸平台亦具綠色氫能生產潛力。荷蘭PosHYdon及TNO研究機構正推進既有平台加裝電解系統,以海上風力供能製氫,再藉原有管線輸往陸地。此舉有助於國家再生能源份額提升,並解決綠氫存運與政策協調障礙。
大型基礎設施同時被視為開發人工魚礁與海洋研究站的基礎,美國墨西哥灣已布設數百座退役油井作為魚礁,不僅促進海洋生態,也提昇全球水上科學觀測能力。此外,頂層結構可改造成養殖業設施,如Innovasea等企業評估平台做為遠洋魚場基地,但其成本效益受制地理位置與行業技術。
更令人意外的是,部分平台正計劃改建為火箭發射場。SpaceX及德國Offshore Spaceport Alliance曾提出改造方案,利用平台高荷載設計以分流太空商用發射需求,雖尚未進入商業規模,但隨衛星經濟抬頭,未來全球追求高密度發射的離岸基地有望興起。
儘管平台再生充滿技術創新與環境價值,但推動過程受制於政策、法律與資金協調。業界普遍認為政府應仿過去發展石油業般擔任領頭角色,協助初期規畫與財務投資,方能促成回收成本並吸引後續民間參與。展望未來,循環利用退役能源資產將牽動海洋經濟、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育的多重進程,值得持續關注其政策創新與國際合作挑戰。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