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計畫以股權交換方式強化Intel競爭力,藉CHIPS Act注資建廠,卻引發科技股波動及產業憂慮企業風險。
近期美股及全球科技產業風雲再起,隨著美國政府積極推動半導體戰略,Intel(INTC)成為焦點。根據白宮消息及美國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透露,政府計劃透過CHIPS Act撥款,直接換取Intel 10%股份,協助其在俄亥俄州打造旗艦晶片廠,期望鞏固國內晶片產業鏈。然而這項「股權換資助」策略罕見,直接涉及政府介入企業運作,引發市場震盪:亞洲科技股如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及日本軟銀(SoftBank)均出現跌幅,科技類股明顯承壓。
背景上,美國半導體產業長年仰賴外部供應鏈,高階晶片製造逐步落後於Nvidia(NVDA)、台積電、三星等國際勁敵。面對人工智慧(AI)晶片市場爆炸成長,Intel受困技術及產能瓶頸,急需資本與政策支援。CHIPS Act原意在於促進晶片生產回流美國,然而此次政府擬直接持有Intel股份,堪稱近年美國產業政策上的重大轉向。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直接持股雖能暫緩Intel競爭壓力,並強化國安考量,卻可能損及企業治理效率與長期業績表現。Zero One投資諮詢的Vincent Fernando認為,美國不能依賴外國供應商,Intel獲政府挹注具備戰略意義,但「國家介入」不僅稀罕,也可能帶來官民運作衝突,甚至抑制其他企業參與聯邦補助或創新動力。
同時,過去美國鮮少於非危機狀況下直接持有企業股份,專家普遍認為此舉僅適用瀕臨倒閉企業。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Kevin J Fox提醒,Intel目前並無倒閉危機,部分國家持股除降低經營彈性,亦增加潛在官僚障礙與管理摩擦。另有意見認為,倘若政府押錯棋,不僅納稅人可能蒙受損失,亦將對市場合理競爭構成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間,Nvidia及AMD(AMD)則因中國市場出口議題,接受美國政府收取15%中國營收作為特殊條件換取出口許可。不論Intel或其他半導體低調受挹,皆反映美國政府對於高科技產業的掌控期望與國安戰略升溫。未來這類「國家深度干預」能否刺激美企競爭力、抑或撼動企業自由與市場平衡,仍待進一步觀察。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