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業使用RIM會計法,使盈餘在關鍵時期出現失真,投資人與業界需警惕報表背後的真實獲利趨勢。
近期美國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使美國主要零售商如Walmart、Target、Home Depot面臨營運成本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這群零售巨頭普遍採用「零售存貨會計法」(Retail Inventory Method,RIM),成為各界解讀營收與獲利時的重要變數。典型的RIM法會以平均成本零售比率,計算一批商品的財報盈餘,但這種方式未必能即時反映關稅造成的商品成本變化。
根據PwC調查,約有四分之一美國零售業者運用RIM會計法。專家Ali Furman表示,RIM法對於成本衝擊「反應遲緩」,容易在關稅上升期短暫高估公司獲利。舉例而言,Walmart本季因部份貨品於新舊關稅交錯期入庫,導致毛利率暫時浮高,這可能使投資人誤判其財務健康度。
在多案例演算中,特定存貨若遭遇成本快速攀升,RIM法計算出的毛利率仍可能高於實際獲利。當零售商提價或銷售數量下降時,此法更可能帶來短暫的虛胖數字,直到新成本陸續進帳,財報才逐漸反映真實盈餘。專家警告,這種「報表迷霧」會持續至少兩至四季,尤其遇上貿易政策多變或全球供應鏈波動。
相較而言,近年如Macy’s與Nordstrom已轉用SKU級平均成本會計,雖然過程需耗時2至3年並可能付出高昂轉換成本,但能更精確管理盈餘表現,也向投資人揭示真相。在市場逐漸追求透明度下,約半數採用RIM的零售商正考慮轉型。
此外,業者在解讀報表時更需留意,RIM法在關稅談判降低或市場反應變化時,亦可能出現獲利「低估」現象,誤導分析師對業績下滑的判斷。PwC指出,針對運用RIM的企業,財報與營運實際表現常出現嚴重脫節。
總結而言,美國主要零售產業在會計制度與成本壓力下,正面臨新一輪財報解讀挑戰。投資人、分析師甚至決策層,需進一步關注RIM法帶來的盈餘浮動,並請求企業提升資訊透明,以因應全球供應鏈和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