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沒有被愛滋養過的心靈,
是沒有能力愛別人的;
沒有被真正尊重和信任過的孩子,
是不可能學會尊重和相信他人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公開羞辱孩子的方式,
是很多父母慣用的管教手段。
帶孩子試聽英語課,
上廁所時在衛生間遇到一對母子。
媽媽一邊給孩子換褲子一邊劈頭蓋臉地罵:
「你看看你,都四歲了還尿褲子,
沒有一個小朋友像你這樣沒出息。
在幼兒園老師煩你,在家老給我們添麻煩,
現在丟人丟到課堂上來了……」
看到我們進來,那位媽媽並沒有停止對孩子的羞辱。
看到同學,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指責:
「看這個小朋友比你矮半頭,都知道上廁所小便,
反正我沒帶換洗衣服,你就濕著穿吧!」
孩子可能被罵慣了,眼神一片茫然,
沒有這個年紀應該有的靈光。
看著幼小的他,我有些心疼,忍不住說了句:
「我們家孩子夜裡也在穿尿布呢,
給他們時間,一定可以自主如廁的。」
媽媽看了我一眼,沒吭聲,連拉帶扯把孩子弄走了。
或許,這位媽媽覺得孩子太小,
沒有自尊心,不懂得羞恥感,才任性責罵。
或許,她覺得當眾說教可以讓孩子記憶深刻,
更有助於他改掉尿褲子的「壞毛病」,才做嚴母。
不管哪種,
都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不被媽媽認可的孩子,
是這個世界上最孤單、最無助的人群,
他們小時候無法構建自我,
長大以後更容易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一再委曲求全。
但你只是在害了你的孩子...
一個朋友,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小學五年級,
她開始偷偷看哥哥姐姐的故事會和言情小說。
她媽媽覺得看閑書會耽誤學習,和她鬥智鬥勇,
逼得她只能半夜縮被窩裡打手電筒看(這事我也做過)。
有次看著看著睡著了,
過來叫她起床的媽媽掀開被窩,
發現了電量已經用光的手電筒以及小說,
怒不可遏,直接把書撕掉。
又翻箱倒櫃,把所有和學習無關的書找出來,
拿到門口一把火燒了……
整棟樓的人,都看到了這場母女大戰。
從此,課外讀物從她的世界裡消失,
語文一直很好的她成績直線下滑。
直到現在,她還偶爾和我念叨:
「如果當初我媽不那麼逼我,說不定我也便公眾人物,
成網紅了,她一把火燒毀了我的作家夢想啊。」
那個時代,
每個孩子都遇到過父母帶來的羞恥感吧?
比如為了買喜歡的東西偷拿父母的錢,
會被當成反面教材和親友交流;
比如在日記裡寫喜歡哪個男生,
被發現之後被當成「壞孩子」;
比如老師告個狀,
家長不問原因劈頭直接罵一頓……
偶爾被當眾懲罰的孩子,
隨著年齡變大,心理的創傷會漸漸自愈;
而經常被羞恥感包裹的孩子,
輕則變得敏感、多疑、自我封閉,
重則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沒有自信,
心靈之門永遠對親愛的父母關閉。
所以,
我從來不覺得「知恥而後勇」是至理名言。
羞恥感給孩子帶來的是「我這個人不行」的意念傳達,
而非「這件事沒做好,下次注意改進就行」。
恥辱從來不是一個孩子甚至一個人進步的催化劑,
對一個失敗事件的反思及內在的修正力量,
才能讓一個人越來越棒。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
「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過年時和同學小聚,
聊天說到畢業十幾年,還能記起哪些老師。
一個同學說他一輩子也忘不了初二的數學老師,
那年為了考前三名,他考試時準備了小抄,
剛拿出紙條想抄答案,數學老師就發現了他的伎倆,
但她只是快步走過來,經過他時敲了敲課桌,
沒抓他現形,更沒給他記過。
善意的提醒,
維護了我那個同學的尊嚴,
也給了他反思的機會。
從那以後,上學也好,工作也罷,
他從來沒有再耍過小聰明。
這種保護式的批評引導,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技巧。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
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黃帝內經育胎智慧》這「七不責」,
也給出了批評孩子的禁忌,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您的孩子有以下的困擾嗎?
-說話太過急躁,無法完整表達說話內容
-非常愛說話、又好動,很有主見及想法
-在眾人面前較害羞,常常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只要3小時,增進孩子溝通力!
→→→ 11/ 6 日 (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
→→→ 12/11 日 (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