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無意間陷入一對母子的爭執之中,
事情是這樣的。
這個兒子呢,
大學剛畢業,對於未來一片茫然,
有好幾位同學都去澳洲遊學打工,
於是他也躍躍欲試,
想在進入職場前來段人生的壯遊。
這位媽媽對於兒子
要出國遊歷基本上是贊成的,
但覺得好好一個大學生
為何要去國外當工人或屠夫,深感不解。
她希望兒子出國留學拿個學位,
或至少去念個語言學校,
把英文練好,而不要去作苦力。
兒子聽了很不爽,他覺得職業無分貴賤,
靠勞力賺錢有何不對,
媽媽的想法實在不符合潮流,
於是母子兩人互不相讓。
原本想默默逃走,卻晚了一步。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媽媽突然指著我說:
你看Bryan當年出國留學,現在發展多好,
你不是也說要向他效法嗎?
兒子說:拜託~媽,人家Bryan部落格都寫了,
要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而且他以前也做過
妳所謂的卑賤工作啊~
(他說的是這篇: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才是真正的壯遊)
接下來的場景,你大概可以想像了,
基本上就是母子兩人四隻眼睛望著我,等我表態。
我現在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政客
總是愛講那句:這個問題有賴大家共同研究、
理性協商(基本上有講等於沒講)!
首先(我清了一下喉嚨),
我也覺得職業確實不分貴賤,
靠自己的勞力光明磊落地賺錢沒啥不好
(媽媽皺了一下眉頭)。
但是(這時換兒子眼睛睜大),
關鍵不在於今天要不要去遊學打工,
而在於你的職場之路能不能「持續進化」?
這才是你媽擔心的事!
接下來,我大致說了我對職場選擇的思考方式,
雖然是處於龐大壓力下臨時掰的,
但說完我自己都覺得挺有道理的,
所以趁著還有記憶,把它寫下來。簡單地說,
一個理想的職涯選擇,有兩件事情很重要:
一是「槓桿」,二是「彈性」。
「槓桿」讓你每投入一分,獲得一分以上的收穫;
至於「彈性」則強調,
每個選擇都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而非越來越狹窄。
部分人選擇工作,
把眼前的薪資福利列為關鍵考量,
卻忽略了一件超級重要的事情,
就是你為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
這是一個簡單的投資報酬觀念。
(報酬/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謂的槓桿。
隨著年齡的增長,
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槓桿值
(也就是投資報酬率)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
我們也希望在職場上的選項能夠越來越多,
不要為年齡增長而卡在特定的產業與職位,
老了之後哪都不能去,
只能硬撐到領退休金為止。
我們來看看報酬(收穫)與投入(成本)吧!
職場的「報酬」是什麼?
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錢」啦!
其次還有成就感、社會認同、人脈等無形的效益。
這些效益通常以「機會」的形式呈現出來。
例如,你工作表現很好,
你會獲得大家認同,要不被拔擢,要不被同業挖角,
總之你的選擇會越來越多,這是最棒的情況。
那職場的「成本」是什麼?
就是你為工作所付出的東西,
那可多了:包含體力、時間、
個人技能,還有組織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工作投入這些東西,
而且每樣工作,
這四種「材料」的比例都不大相同。
例如去澳洲當肉品工人,
據說每星期就可領到25K台幣左右的薪資,
超過台灣一個月的基本薪資,聽起來很不錯。
但這份工作的投入,
可能體力佔50%、時間40%、
技能10%、組織能力0%。
這樣的成本結構透露出幾個問題:
1. 體力與時間佔了最大比重,
這兩者是隨著年齡逐漸下滑的資源
2. 技能佔比太低,
而且除非未來一直殺牛,否則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
3. 組織能力的投入為零,
無經驗累積,但這卻是未來槓桿率最高的資源
相對的,同樣去澳洲當餐廳服務生,
雖然賺得可能比較少,但投入成本預估是
體力30%(體力消耗比肉品工人低)、
時間40%(假設與肉品工人同工時)、
技能20%(接受點餐、客戶服務、人際互動)、
組織能力10%(應付突發狀況,優化工作順序),
相較於肉品工人:
1. 體力耗費略低,有剩餘精力可以思考更多事情
2. 技能與組織能力比重高,而且與人有關,
經驗比較可能沿用到其他工作
3. 有服務生經驗的去當肉品工人容易,但反過來,
則需要更多的訓練。服務生在職場上有更多選擇!
說到這兒,請不要問我40%、10%
這些數字怎麼來的(當然是我瞎猜的),
我要強調的也不是服務生比肉品工人高級,
上述的情境只是一個比喻,
重點是我們應該試著用
投資報酬率的經濟學角度,
來看待每一個職場選擇。
我即將要講的故事,可能你已經聽到爛了,
但這卻是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情。
我有個認識將近20年的好朋友,
我們相識時他才20出頭。
他學歷不高,但工作非常積極,
最高紀錄一個人同時上三個班,
白天在辦公室任職,
晚上去做夜班,還兼差做直銷,
他年紀比我小,
卻老早就買了房子和名車,讓我挺羨慕的。
他曾經考慮要回學校讀書,學些新技能,
但後來覺得會占掉他賺錢的時間,
講了很多年還是做罷!
也曾試著做小生意,雖然小有成果,
但他覺得做生意太麻煩,
而且有風險,不如兼差領薪水來的實在,
因此繼續用時間與體力來換新台幣...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
願意接受他的工作越來越少,
加上身體出了點狀況,
不可能再像以往身兼數職,
於是槓桿越來越低,選擇越來越窄,
有點像是台灣科技業的困境,還真是傷腦筋~
在道德與社會正義上,職業無分貴賤。
所有富裕的社會,
都仰賴勞力工作者的奉獻才能支撐,
我也認為政府應該
傾全力維護所有工作者的公平正義,
否則社會不可能安定。
但從個人的角度,
尤其是對職場新鮮人而言,
有件事情你一定要從長計議的,
那就是千萬別短視眼前的利益,
而要分析背後各項投資的比重
(體力、時間、技術、組織能力):
減少用體力、時間這類越用越少的資源來換錢,
盡量多用技術、組織能力(例如管理、創新、創業)
這類具有槓桿特性的資源來換取成果。
這樣在40年左右的職場中,
你的選擇才會越來越多,投資報酬才會持續上揚。
所以關鍵不在你一年賺多少,
而要自問,10年之後你想靠什麼賺錢!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H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