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Mr.6
自從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
Amy Chua於2011年1月推出「虎媽」一書,
掀起了各式各樣的評論,
其中負面居多。
有人認為,
教小孩不能像「虎媽」,
應該像「象媽」;
也有人提出「海豚媽」理論。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舊式教育「虎爸、虎媽」,
引來網路 罵聲連連!
但在該書出版後整整三周年的這星期,
有一位華裔在網路上撰寫一篇文章,
他說,他真的很謝謝他的爸爸媽媽,
而他們正是「虎爸虎媽」。
虎爸、虎媽,
網路上罵聲震天,他還在感謝他們?
感謝舊式的教育?
這位華裔形容,
他爸有一次用雞毛撢子打他,
打到桿子都斷了,
只因為他鬧脾氣不做作業;
有一次他則被罰坐在餐桌直到半夜12點,
只因為他鬧脾氣不吃他媽媽煮的飯。
不被贊同的作法,
卻換來 獨力奮戰的孩子!
但,他寫了一句中肯的結論:
「或許我不同意他們的做法,
但我卻不能否認他們方法的『結果』。」
(While I may have disagreed with his methods,
I can’t argue with the results)。
什麼結果?
他很快的發現,他父母的責打,
讓他很快的在人生上面學會「獨立奮戰」。
這樣的孩子,
人生目標明確,不需父母擔心 ...
到了高中,
當其他同學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他自己卻已經會判斷自己對課業
及其他科目的「付出」是否等於「收穫」。
他開始計畫自己的人生,
不必再由父母幫他操心。
最重要的是,
他學會的是如何「激勵」(motivate)他自己,
讓他自己可以達到,
他所想要的「結果」。
套句華人常說的話,就是「對自己負責」。
這是關鍵。
就算嚴厲,
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
專家不解的是,
這種一路打罵長大的孩子,
難道沒有任何「陰影」?
這位華裔表示,
和其他亂打孩子、情緒化的虎媽不一樣的是,
他的父母雖然給予責罵,
有些責「打」,但,
他父母會讓他從來沒有一刻認為「父母不愛他」。
這是一個關鍵點。
別讓孩子認為,
你的憤怒 是情緒的發洩 ...
有的父母非常嚴格,
卻讓孩子已經不知道他們在生氣什麼,
這種個人式的發洩,
讓孩子留下陰影。
孩子會覺得,是不是父母不愛他?
然而,當父母「賞罰分明」,
如作者所說,到了耶誕節、生日,
他的父母沒有一次不給他一個溫暖的驚喜,
遠遠超過他小小的期望。
嚴格管教 不是孩子 爛,
請以鼓勵的方式 教育他 ...
而他長大以後也發現,
他很快就發現,
他的父母嚴格管教,
絕不是因為認為他很爛、他很遜,
而是認為「在鼓勵之後,
他還可以做更多」
(he believed I could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with an extra bit of motivation)。
也就是說,這位華裔的父母,
雖然是「虎媽」,
但他們一直讓自己的孩子認為
他們絕非「犬子」,而是「虎子」。
讓孩子 深信自己的潛力,
建立 無比的信心!
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深信,
父母已經洞察自己孩子的實力,
絕對是「虎子」級。
因為這樣,孩子在嚴格的管教下,
同時建立了無比的信心,
認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就。
這樣的信念,不成虎子,也難!
社會競爭愈益劇烈,
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無論當不當「虎媽」,
都要給孩子一個「虎子」的格局,
或許這是虎媽三周年、
幾千則評論之後終於教我們的一件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iuchiaj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