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APP
    籌碼K線
    跟著主力在股票賺錢
    下載
    股市爆料同學會
    找出飆股人人會
    下載
    美股k線
    最即時美股看盤軟體
    下載
    美股同學會
    最熱門美股討論社群
    下載

© CMoney 全曜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時間:周一到周五 8:30 ~ 17:30

客服信箱:csservice@cmoney.com.tw

Line 線上客服:@zdx5025y

統一編號:80004909

你家小孩獨立嗎?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 2016-08-17 10:35
  • 更新:2018-07-17 09:18

你家小孩獨立嗎?

(圖/shutterstock)

 

文 │彭漣漪.王惠英

 

台灣的媽寶社會極有可能「再升級」:

依照「孩子生愈少愈寶貝、媽寶指數愈高」

邏輯推論,

台灣少子化現象持續惡化勢必加深媽寶危機。

今年秋天入學的這批小一學生,

數量首度跌破18萬,又是個「里程碑」。

媽寶情形有多嚴重?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最近有位名人在網路上公開抱怨她的老公

「今年35歲,不會自己剪腳指甲,

受傷不會自己擦藥,不會換燈管……。」

 

再舉台北市某明星高中高一學生

舉辦的暑假南部同樂行程為例,

學生一致決議不希望父母跟團,

但為了讓父母安心,

找來承辦旅行社為父母辦行前說明會,

一班學生才40人,

卻來了30多位父母認真聆聽。

 

旅行社領隊不僅詳細說明

每站景點、住宿旅館、每餐飯店,

甚至還提供遊覽車的車齡、保養歷程、

司機照片和行車紀錄。

如此縝密的說明夠了吧?不!

一位媽媽詢問:

「這司機過去有犯罪紀錄嗎?」

關心得如此無孔不入,

讓領隊傻眼到回答不出來。

 

媽寶現象有多普遍?

一位北市公立高中老師Nancy

以所接觸到的學生粗估:

每十人有一個是媽寶,

她觀察,他們基本的生活能力很差,

例如給了紙箱、

要他打包自己的物品搬到新教室,

這些學生竟完全沒概念該怎麼做,

而且這些人普遍有較沒有主見、較不積極的表現。

 

 

 

不夠獨立的孩子通常也沒自信

有些家長太過操心孩子,

整天「盤旋」在孩子的周圍,

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

隨時準備「降落」在他們的身邊

提供指導或協助,

成為大家熟知的

「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

結果造成孩子成年後仍缺乏獨立性。

 

缺乏獨立性有什麼壞處?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公布最新的研究報告,

針對461名18~25歲的大學生

進行訪問後發現,

「直升機父母」栽培出來的孩子,

不僅在買衣服、處理室友關係

或交男女朋友等方面較難獨當一面,

也較渴望獲得來自外部的鼓勵、支持和指導,

同時也欠缺「我做得到」的信念,

不太相信自己能獨立完成事情。

 

不幸的是,

過度教養的問題似乎愈演愈烈。

近年來,

「直升機父母」出現了升級版,

被稱之為「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s)。

 

顧名思義,

「割草機父母」

不等困難或挫折出現後立即給予協助,

而是一直走在孩子的前面,

隨時為他們清除生活中的一切障礙,

積極準備通往成功的道路。

他們通常過分注意或輕易滿足孩子、

為孩子擬訂過多計畫、

不讓孩子獨自面對、處理問題。

 

媽寶相似詞:

尼特族、歸巢族或啃老族

已是全球化的社會現象。

義大利每年約有8千件成年子女

要求父母支付生活費的官司,

呼應了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言:

「母愛的最困難之處,

不是撫養小孩長大,

而是協助孩子獨立出去。」

 

家長要培養出能夠獨立的孩子,

必須先懂得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詩集中談到,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你是弓,

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

父母要做的是盡力將弦張滿,

讓孩子可以像箭般的疾馳遠射。

 

獨立的面向有哪些?

從事幼教長達30多年的

吉利幼兒園園長柯秋桂認為,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可分為兩方面來看:

一是生活的獨立,

能夠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

一是思考的獨立,

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能力,

同時還能把想法實踐出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務長

周志宏進一步指出,

當孩子長到18歲時,

代表脫離兒童期並進入成年階段,

可從下列三個不同的面向去檢視獨立的能力:

 

1.生存──能夠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

包含是否願意去工讀。

 

2.生活──自己會不會安排有意義的生活,

包含工作、休閒、學習和人際互動等,

並且能夠自我負責。

 

3.自我實現──對自己的生命有覺察,

開始思考學業及職涯。

 

孩子從幾歲開始學習獨立?

「兒童出生之後,

離開了母親子宮這個『牢籠』,

邁出了獨立的第一步,」

蒙特梭利教育學派的

經典著作《吸收性心智》指出,

獨立的歷程,從出生就開始,

先是身體控制、生活自理,

接下來展開精神上的獨立。

 

 

 

先有安全感,才能勇敢獨立

為確保孩子獨立,

用最激烈極端的訓練方式是否效果最好?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副教授涂妙如研究指出,

孩子要先能與父母建立起安全依附的關係,

才能放心追求獨立,

而這種安全依附關係,

大約在孩子3歲左右就已經完成。

 

涂妙如指出,

幼兒安全依附父母和獨立是相衝突的嗎?

非也,

能安全依附的孩子,

腦內有個內在運作模式:

「我不會被孤立、被拋棄,可以往外冒險」,

相信:

「即使我看不到,

但當我有需要,

我知道能找到家人來幫忙,

我可以放手做,

因為我知道家人就在那裡」,

因此放心去獨立。

 

研究幼兒首度進幼兒園時

與照顧者的分離焦慮多年,

涂妙如觀察到,

10個幼兒中9個有分離焦慮,

「2歲初入園的幼兒通常會哭一個月,

小班的新生大概會哭半個月,

中班的新生大概會哭3、5天」。

她說,幼兒基本上是繞著照顧者、

也就是他們的安全堡壘在轉,

愈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其活動範圍的距離愈短,

看不到照顧者就會產生焦慮。

 

 

 

獨立要從小訓練、循序漸進

獨立有哪些階段?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指出,

國小學生自主思考層面少,

主要是生活上的自理訓練;

但到青少年階段,

生活獨立不是大問題,

自主思考要求高,

而獨立發展的機制有二,

一個是孩子展現實力,

致使父母信任他們,

而放手讓孩子自主。

另一個機制,

她認為是在青少年階段的晚期,

也就是大學時期,離家獨立。

 

林惠雅進一步說明,

「大學-離家」就像個門檻或轉捩點,

具有社會象徵的意義,

意味著「長大成人」。

而「大學-離家」亦具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

積極的意義是藉由「大學-離家」,

讓青少年學習自我生活和自我決定的能力,

這些學習而得的能力是邁入成人角色之先決條件。

消極的意義是「大學-離家」

所造成的物理空間和距離的「離」,

可說是傳統社會中「順」(順從父母)

和「離」(自主)的另外解決之道。

 

大型跨國研究顯示,

個性愈獨立的孩子,

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機率愈高。

生活的獨立可以仰賴日常自理、

動手做、參與家務勞動來訓練,

而思考上的獨立則可以藉著

多討論表達想法、多閱讀來訓練。

而且是要長時間持續不間斷的做,

「獨立必須是從小訓練來的、

不是忽然斷裂式的,」林惠雅表示。

 

延伸閱讀:

 

太包容的老婆容易養出太懶惰的丈夫

富二代?德國人沒聽過!

如果帶孩子出去玩非要一個理由,那肯定是「時間太少!」\

在大自然中培養孩子的勇氣

父母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

 

更多文章請參考《未來Family 7月號/2016 第14期》

 

 

 

本文由 未來family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Kaed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邀請真心想為家人的快樂幸福而努力的你加入未來family

邀請真心想為家人的快樂幸福而努力的你加入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