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陳芳毓
6月初一個正午,
三位私校老師走進台北舊城區的一棟大樓,
「勞動部」三個燙金大字反射熱辣的陽光,
格外刺眼。
離情依依的畢業季,
老師們理應正陪著學生準備畢業典禮,
他們卻因學校違法不續聘,
正等待第四次勞資裁決。
一年來,
他們跑遍教育局、教育部、勞動部、法院,
透過議員、立委陳情,甚至上書監察院;
學校仍無視主管機關糾正,
拒絕將他們復職。
這是一群因私校董事貪贓枉法,
而失去學生的老師。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私校貪贓枉法 令人咋舌
去年此時,
擔任導師的陳老師剛帶學生結束國中會考。
她寫了一張單子,
請家長決定退回沒上完的輔導費,或繼續上課。
當她把單子送到總務處要求退費,
學校卻挑出兩張家長塗改過的單子,
指她偽造文書,
一狀將年資25年的她告進法院;
7月底再以「行為不檢」為由不續聘,
同一時間,卻增聘了薪水僅1/3的代課老師。
跟陳老師同時 不被續聘的教職員,
共有六位。
另一位陳老師,
長年臥床的父親在5月過世,
她憂鬱症病發,半年請了17天假。
學校片面將她從專任降為兼任,
她不接受,丟了工作;
年資33年的李主任,
可能因為一再替同事出頭,
董事塞給她130萬,請她提早退休。
她拒絕後,竟收到存證信函,
以「教學不力」為由解聘。
今年2月,檢調搜索學校,
發現校董侵占校產高達 2億7000萬元,
並在董事家中及學校搜出4000多萬元現金。
裁員的真正理由,終於水落石出。
「我們學校不是一直都這樣的,」
李主任當過18年人事主任,辦學好的時候,
還有家長來關說她讓孩子入學;
現在,卻只能眼看服務了一輩子的學校由盛轉衰,
後被起之秀超越。
過去半年,私校弊案發生頻率
幾乎是「每月一爆」,
從國小到大學,校長賣假學歷有之,
董事掏空校產更司空見慣。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祕書長黃文龍說,
全台共211所私立高中職,
他只接觸北部十餘所,
投訴的「業務量」就超過180多所公立學校。
愈往南走,學生愈少,
私校違法亂紀情事愈多。
台南市43所高中職,五成以上私立,
被視為私校「一級戰區」。
台南市教育產業公會理事長
許又仁列出近年經手的11件陳情案,
減薪、不續聘只是基本款;
還有50歲以上教師續聘需校方同意、
校長資格不符等,視法令為無物。
私立學校問題 並非今年才有。
1990至2000年間,私校為拚升格,
買校地、建大樓,衝起第一波弊案高峰;
至少16所私立大專院校曾陷入弊案疑雲,
董事會掏空金額小則數百萬,大則上億。
少子化趨勢下,不等於就要游走法律邊緣。
弊案頻傳,實導因於人謀不臧。
台灣首批私校成立於1960年代,
校董多來自宗教團體、家族、企業,
有認為私校有利可圖、聞風而來的烏合之眾,
也有投入教育的有志之士。
法律規定,私校須為公益性質的財團法人,
第一代或許有心「捐資興學」,
但事隔50多年,第二、第三代無心經營,
往往就走樣成「投資興學」。
今年5月的私校法修法公聽會上,
高教工會理事長劉梅君講了一個小故事。
她朋友在國外大學當董事,
每年開董事會,董事們只關心一件事:
「學校錢夠不夠?不夠,就捐!」
反觀台灣某些私校董事,
只捐一次錢,就把學校當「萬年提款機」。
丟失初衷的私校,
把私校當私企、董事變股東,
最後校產變私產,也就不意外。
私校弊案三部曲 手法公開
私校違法有三部曲,
先是五鬼搬運,接著裁員減薪,最後退場轉型。
在弊案登上媒體前,往往已在校內悶燒多年。
手法1〉五鬼搬運
最常見的手法是
「低買高報」與「假捐款、真回扣」。
南部曾有一所學校打出「入學送iPad」,
學校也編列採購預算,
但學生收到的卻是無牌平板電腦,
每台價差高達2000元。
以5000名學生來算,
1000萬元價差就轉進了董事會和廠商口袋。
也有廠商先捐款給學校,再要學校高價採購產品;
或廠商以回扣取得標案,再拿劣質商品充數。
「收現金的項目最容易A錢,」
一位前私校主任說,
舉凡制服、書包、營養午餐、畢業紀念冊,
只要另外收費的東西,都能收回扣。
去年爆發的雲林私立大成商工營養午餐弊案,
學生每人每餐繳50元餐費,
學校卻以35到45元向業者採購便當,
每個便當業者還要再給校方4至9.5元回扣,
扣除成本與利潤,
等於每餐只能用25到35元做出四菜一湯,
品質可想而知。
但這還是小意思,
最大的現金來源是 輔導費,
一個人一學期9600元,一個學校2000人,
一學期就能收到2000萬現金。
弊案爆發時,
檢調常能從學校或校董家中搜出千萬現金,
往往就是這類費用。
此外,採購設備、
新建校舍也 油水豐厚。
比如,學校蓋中央廚房,
經費明明是廠商出,
董事會卻另編800萬預算蓋廚房,
這筆錢就進了董事會;
又或學校花100萬買新餐車,
啟用典禮後就不見了,換成一台舊車,
會計師盤點時才又出現,
偷天換日手法層出不窮。
因為設備價格落差大,
會計師難以比價,難查出不法證據。
由於私校支付財務,要主計、出納和校長三人用印;
董事要做不當支出,就得跟校長勾結,內神通外鬼。
弊案爆發時,觸法的不只是校董,
往往還牽涉校長、行政。
立委王定宇就看過一群董事,
將南部一所中學吃乾抹淨後,
又透過董事席次買賣,
試圖滲透進另一所中學重演掏空戲碼。
「有良心的辦學,沒良心的吸血!」他氣得大罵。
手法2〉裁員減薪
少子化私校競爭激烈,
無心經營的私校,生員自然減少;
加上經費九成來自學費,立即造成財源緊繃;
樽節支出的大刀,
往往第一刀就揮向占總預算七、八成的教職員薪資。
最常見的是要老師當「業務員」,
少拉一個新生,薪水減1000元;
或是不發年終獎金,
研究費打七折、打五折,甚至扣本薪;
南部更傳出大學教授薪水只剩3萬,
比大學畢業生還少。
「當年高職轉型的完全中學,
十個有九個老師薪資被打折,」
啟英高中董事長吳慶堂觀察。
面對種種壓榨,教職員為保住飯碗,
只得忍氣吞聲;
直到招生愈來愈差、薪水愈扣愈多,
甚至被逼退,才轉而向外界求助。
許又仁最近接到一個離譜的案子。
嘉義一所私校為逼退資深教師,
竟要求18多位學生親筆寫下證詞,
指控老師體罰、批評學校等。
學生向家長抱怨,事情才傳開。
然而,一旦弊案見報,學校等於被判死刑。
景文高中校長許勝哲回憶,
景文國中部一年級曾高達10班、450人,
還有父母徹夜在校門口排隊候補;
但2000年掏空案爆發後,
當年新生立刻遽減至46人,
距離滅校只有一班之遙。
手法3〉退場轉型
當校產被掏空、學生都走光,
惡質董事會還剩最後一招:退場轉型。
1990年代,教育部為鼓勵私校升格,
將國有地賤賣給私校,
有些山坡地一坪甚至只要75元,
比一碗牛肉麵還便宜。
部分學校大肆收購後,再申請校地變更,
將多餘土地變成別墅、渡假村,
暴利令人咋舌
土地價差,使得市區與偏鄉
出現 不同掏空形式。
王定宇分析,中南部土地價值低,
只要學校還在,就能繼續領政府補助,
惡職校董就會慢慢「吸血」;
若土地價值高,校董就會快速掏空,
不將政府補助和學費用來增聘師資和購買設備,
卻一股腦兒投入蓋大樓,準備退場轉型。
「為什麼偏鄉高中職每年補助這麼多,
教育品質還是拉不起來?
因為錢都挪做他用!」他一語道破。
而主管機關 也配合演出,
在2011年修改私校法,
學校解散清算後的剩餘財產,
可依學校捐助章程自行決定運用方式。
此舉無疑替不願放棄既得利益的董事會解套。
去年,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統計,
全台107間私立大專院校,
至少有16家解散後不打算將校產回歸公共教育,
不是捐給私人財團法人,
就是校董會「決議為之」,
使累積數十年的政府補助與 學生學費,
買下的校產,落入私人口袋。
例如,2014年停招的屏東永達技術學院,
預計將總值超過15億的土地、建物等校產,
轉型為社福機構。兩年過去,
學校財團法人的淨資產已減少1.7億元,
高教工會直指此舉「假退場、真掏空」。
把學校辦垮,得利一次,
退場,又獲利一次,
「退場制度是處罰良善興學的人,
圖利掏空的人,」王定宇痛斥。
掏空校產 更掏空人力品質
要解決私校問題,
先要解開校董、民代與主管機關三方的權力網絡。
「幾乎每個私校都有門神,
或在地方議會,或在立法院,」
立委張廖萬堅語出驚人。
曾有老師反映,學校董事會沒有會議紀錄,
教育部發文查詢,立刻就接到立委的「關心」電話。
此外,教育是封閉體系,
當部屬、學弟遇上長官和學長,
難免要禮讓三分。
許多私校看準這一點,請退休官員當「門神」,
使主管機關念在故舊,無法公正執法;
甚至放水,替自己退休後去私校任職「鋪路」。
「私校問題關鍵在政府,該監督的不監督,
結果『有關係』的變成『沒關係』,」
新北市南山高中校長王繼光苦笑。
台灣私立高中職與私立大學的學生就占七成,
私校掏空的不只是校產,
更是台灣的人力品質,
私校問題已經到了 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宛宛 )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