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李偉文
你是否有想要放棄的時候,
像是想要離開一個你沒有興趣但待遇卻還不錯的公司,
但卻又被「應該要堅持到底」這句話綁住而猶豫不決。
當我們無法達成目標時,不妨告訴自己:
或許該繞個路走,設定新目標,再繼續往前。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放棄是很難的抉擇
工作是影響個人生活情緒的重要來源,
我們對於爛工作會想辦法處理或改變,
乃至於改變自身擁有的條件,
重新找一個新的工作;
但最難放棄的是從世俗觀點來看,
表象上非常成功,比如賺大錢,或者受人尊重,
實際上卻與我們的價值觀不符,
或者與我們的興趣及天性不合,
這會讓生活變得無精打采、了無生趣,
甚至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眼神毫無光彩,對未來沒有任何期待。
如何改變這種別人很羨慕,
但對自己是形同嚼蠟的雞肋狀態,
恐怕是最困難的選擇。
因為往往無法得到親人、朋友的支持,
別人會認為你已經在吃肉喝湯了,
還不知足,甚至認為你得了便宜還賣乖。
對於自己而言,
也很難放棄這個曾經過關斬將、
贏過無數人才獲得的工作機會。
人的天性是傾向堅持的,
尤其在傳統道德與文化的鼓勵下,
包括好萊塢電影最動人心弦的勵志片,
一再呈現的核心價值不就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許多古老的諺語不但勸誡我們,
行百里者半九十,
可是在真實世界、真實人生,
也許努力了非常非常久,
但是沒有人知道我們是不是正在參加一百公里的競賽?
我們或許會相信自己離勝利只差一步,
只要再堅持下去就可以抵達目的了;
但是大腦的思考結構真的不擅長分辨什麼時候是只差一步,
什麼時候是終點仍遙遠無期,甚至是沒有所謂的終點。
「倖存的迷思」
當然,有人會說,放眼所見,
世上成功的人不都是堅持再堅持、努力再努力,
永不放棄才抵達今天的地位?
但是我們忘掉了真實世界有「倖存的迷思」現象,
也就是最後對我們講人生大道理的都是那個活下來的人,
不管是因為機運、幸運或其他不為人知的手段,
當他成功了、有發言權了,
一定會說是多努力、多堅持、不放棄才成功的。
而其他千倍萬倍更加努力、更加堅持、但仍舊失敗的人,
沒人願意聽他們說話,他們的想法只能默默埋在墳墓裡了。
倖存者迷思最明顯的例子或許是船難時,
少數人獲救生還,他們會感謝神,
認為是因信仰虔誠而獲得神的眷顧,
但其他沉沒海底的數百、數千人,
其中也有同樣虔誠的好人,
但是淹死的人沒辦法親口說他們有多虔誠,
就像那些失敗或下場悲慘的人
永遠沒有機會向旁人說他們有多堅持,
甚至是因為永不放棄而招致今天悲慘的下場。
「沉默成本效益」
心理學上還有一種現象叫做「沉默成本效益」,
就像我們買了股票,當股價跌跌不休時,卻捨不得認賠殺出,
其實人生其他付出與投資也如同買股票,
因為之前付出太大代價、太多努力,
現在放棄多可惜,不就等於前功盡棄了嗎?也代表自己過去有多愚蠢?
對於實體的投資買賣或許還能夠擁有足夠的理性克服這種沉默成本的心理障礙,
但是對於人生其他投入,如工作或婚姻等,
往往因為挫折、因為得不到,
使我們覺得目標看起來似乎更有價值,這是人的本性。
在目標的追求上,往往會因失敗而更努力,
因得不到而投入更多資源與時間去追求。
其實持平且全面地檢視真實人生,
那些活得興高采烈、生命豐富而自覺不虛此生的人,
絕少從年少就找到一生志向,
努力不懈然後達成目標,從此一帆風順;
絕大部分人都是從跌跌撞撞中找到一生的最愛,
而心安理得、義無反顧地投入。
俗話不是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所以訂錯目標、
走冤枉路原本就是人生常態。
懂得捨棄,
不要讓堅持變成人生的絆腳石,
當我們無法達成目標時,不妨告訴自己:
或許該繞個路走,設定新目標,再繼續往前。
人生沒有一定要賺很多錢,晉升到多高的職位,
或者是成大功、立大業才算是達成目標、了無遺憾的人生。
只要我們始終秉持著興高采烈的生活態度,
不管在別人眼中是成也好、敗也好,
都是一趟不虛此行的生命之旅。
有時候「放棄」不是壞事,
做屬於你自己的抉擇吧!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