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選擇,成就你的人生!30歲做對的決定,讓你擺脫「窮忙」的 7個習慣...

《30》雜誌

《30》雜誌

  • 2016-03-07 17:57
  • 更新:2018-07-17 09:31

你的選擇,成就你的人生!30歲做對的決定,讓你擺脫「窮忙」的 7個習慣...

(圖/shutterstock)

 

像毛毛蟲變蝴蝶一樣,

每個人都要經過成長的蛻變。

但如果你趕不上在高中時候,

像嚴長壽在這封信上說的一樣,

探索、成長、蛻變,

那麼在離開校園、進入職場的頭5 年,

你也被迫要完成。

 

30 歲,人生遇到最多十字路口,

每天過著跟時間賽跑的生活。

周遭的人不斷催促著趕快做決定,

因為這是不能等的年紀。

 

「結婚或不結婚?」咚!時間的警示燈響起。

它警告你怎麼可以35 歲還不結婚,

難道你不成家也不要小孩嗎?

「我想辭職,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咚!警示燈又亮了,

它警告別人都已經是中階主管,

難道你還要從頭開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30 歲 第二次青春期

如果你很幸運的,

提早在高中時代決定自己人生路,

目標的終點

會指引你如何過30 歲的這些交叉路口。

若不幸,那時候沒有完成,

那麼現在你還有機會看清問題,

做出最後最重要的選擇。

 

最近坊間出了很多關於《30 歲需要的XXX》,

顯示現在的30 世代,

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困惑世代。

心理醫師王浩威說,

最近開始有人談「第二次青春期」,

講的就是剛離開校園踏入職場的人,

正在經歷「轉大人」的一群人。

 

青春期,發生在12 歲~18 歲,

伴隨著生理變化,

通常也會透過反叛而在心理上宣示自我獨立,

代表從被保護的小孩世界

進入獨立的成人世界。

 

但在台灣,

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經濟條件優渥,

心理的獨立開始延緩出現。

直到離開校園,

遇到工作、經濟跟感情選擇時,

才開始被迫面對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次青春期」,

有別於第一次生理上的獨立。

 

 

 

然而,跟生理轉變不同,

心理的成長蛻變並不一定會發生,

有些人寧可選擇逃避,不肯面對真正現實。

但如果心理的「轉大人」不成功,

接踵而來實際的工作、感情婚姻、

經濟問題將把你層層裹住,

鎖在一個巨大迷宮中。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曾經在東華大學

教過一批69 年次的學生,

這些人正跨過30 歲大關。

但葉金川觀察,

幾乎所有學生都沒有到達「成家立業」階段,

究其因,有的是不肯面對職場

而一直待在校園念書,

或者是因為經濟因素而不敢成家。

 

根據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已經連續2 年,

都有高達8 成以上的上班族不滿意現有工作,

而有換工作的打算。

不滿意的主因來自「目標不清楚」,

無法找到目標與工作相符的工作。

 

「轉大人」就是要走出這個巨大的迷宮,

找回迷失的自己。

王浩威說,能不能成功地蛻變為獨立大人,

必須經過

「探索世界」跟「承諾做決定」兩階段。

如果缺了任何一環,未來即使再成功,

失落的那一角仍舊會讓自己沮喪不已,

無法擁有快樂滿意的人生。

 

然而探索跟承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包含很多自我挑戰的關卡。

探索世界必須先有好奇心,

願意伸出觸角去試探周遭的環境,

看看自己的興趣、能力條件跟環境是否配合。

 

如果願意冒險,試探環境的範圍可以更大,

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而經過探索期,擁有許多人生選項時,

緊接著還要有智慧排出先後順序,

有勇氣選擇,朝最重要的目標前進。

 

 

困惑時代的真實面貌

即使再成功的人,

面臨這段關卡都充滿很多挫折跟疑惑。

面對挫折的方式

將決定你是否已經能接受成人世界的挑戰,

還是繼續停留在青少年世界裡。

卡在轉變關卡裡的30 世代,

其實有以下6 種樣貌。

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選擇叛逆,

有的人則是焦慮。

 

● 漂流者:

他們是最自我設限的一群人,

人生最高指導原則就是「隨緣」。

外表看起來比較消極,缺乏自我挑戰的動力。

即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看到機會,

但是安於固定人生的他們,

還是沒有採取行動。

在自我獨立上,

他們並沒有伸出觸角去探索世界,

更談不上冒險或決定。

在工作上,大多由親朋好友介紹工作,

自己並不會主動積極地去面試。

 

● 拖延者:

這種人有好奇心去探索世界,

但是面對問題或挫折會選擇逃避,

更會避免去做重要的決定。

拖延者會想:

「 這個問題以後再來解決」,

先讓自己紓壓比較重要。

 

其實紓壓雖然重要,

但如果一直延宕問題而不解決,

事情只會更難被解決。

有些從校園畢業的人會選擇到處去遊歷探險,

去過所謂「探索的生活」。

這種選擇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要誠實問自己,

一直探索下去的原因是為了逃避壓力、失敗?

還是真的沒有探索到目標?

 

 

 

● 進退兩難者:

這種人通常是完美主義者,

很想保留所有的選項,

最後卻讓自己筋疲力竭跟焦慮沮喪。

他們不願意做出抉擇,因此也無法採取行動。

 

● 絕不冒險者:

他們人生最高指導原則是「避免失敗」,

所以有意無意會自動過濾高難度的任務。

如果夢想遠在他們的能力之上,

絕不冒險者會變本加厲

把夢想崇高到不容許自己去追求。

 

● 沉睡者:

是指沒有經過探索冒險

就直接選擇人生道路的人。

這種情況多半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跟掌聲中,

彷彿是受到催眠的沉睡者一樣,

接受別人的暗示而行動。

 

●寧缺勿濫者:

跟進退兩難者一樣,他們都是完美主義。

但是前者是什麼都想要,所以無法採取行動;

而寧缺勿濫者

卻只挑自己絕對會成功的事情做。

 

 

而你是上面所說的哪一種人?

每一種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罩門需要被克服。

有人是害怕失敗,有人是無法承受壓力,

有人是擔心別人失望。

只有直指核心解決這些問題,

才能成功地讓自己成長蛻變。

 

《 雞排英雄》導演葉天倫

在35歲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

且立刻得到破億票房的成績。

但是在走上這條異常困難的路之前,

他也經歷過很多選擇,

在每一次選擇的過程中

開始知道「做自己」究竟是什麼。

 

他曾經被不少製作人視為主持界的明日之星,

但他嘗試過後選擇不要。

在他心中,隱隱約約就是想要拍電影,

但是他的父親曾因為拍電影

而讓家裡的財務陷入困難。

他有夢想,

但是這個夢想伴隨著財務失利的害怕。

最後他在精算財務的風險,

正視自己的恐懼後終於踏上夢想之路。

 

 

 

30 世代最常面臨的人生考題就是:

愛情婚姻、工作跟金錢財務。

也許,心理上的自我獨不獨立,

外人很難知道,

但是一旦面臨這 3道實際的人生考題,

每個人給的答案都不一樣,

但只有自我獨立比較有機會拿高分。

 

做自己 愛情、工作、金錢有解

健康的愛情關係,

兩個人的關係就像音樂合奏一樣,

要有自己的旋律卻又能彼此共鳴。

最近即將結婚的黑人跟范范

就是一個在愛中相互成熟長大的例子。

原本范范是偶像歌手,

周遭人都覺得黑人配不起她,

但是黑人並沒有因為女朋友的高知名度

而限制他事業的發展,

反而更激勵他找到人生方向,

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

健康的金錢關係,

則是知道金錢對自己真正的價值,

並且腳踏實地追求它。

水果妹柯以柔

曾經是一個高度財務不安全感的人,

為了安置心中的不安,她努力賺錢、存錢,

甚至在短短時間內買了3 間房子,

而讓自己的財務周轉陷入緊張。

 

透過危機的處理,柯以柔慢慢了解,

金錢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己心中的夢想,

而不是為了莫名的不安而忙碌。

成熟的金錢關係是讓自己從不安中自由,

而不是累積愈多的財產。

 

健康的工作關係,

不是因為害怕失業而讓自己愈來愈忙,

而是因為所愛而不計報酬地忙。

外商公司寶僑(P&G)的公關部資深經理

郭琬蘋號稱「鐵妹」,

意思是如鐵牛運功散般的鐵牛性格。

因為找到自己最愛的工作—公關,

所以她可以加班到半夜1、2 點也不以為苦,

為了省吃飯時間應付忙碌行程,

可以早上先吞2 個饅頭來擋一天飢餓。

 

每一個在愛情、工作或財務遇到的難題,

都是一次關注自己內在、學習探索自己,

也是改變自己的機會。

30 世代正處於這樣轉變的關鍵期,

你想擁有未來精彩快樂的人生,

還是就此讓人生停格?

關鍵都在於是否願意接受成人世界的挑戰。

一旦脫離依賴的世界,進入獨立的大門,

大門那一邊將有源源不絕的更新的力量,

促使自己蛻變成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翔。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arry )

《30》雜誌

《30》雜誌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