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新的一年又來到,
許多人依循習俗到廟裡祈求全家身體健康平安,
然而,強健身體不能只靠神佛庇佑,
自己也要勤加修練!
沒時間又討厭運動會滿身大汗?
不如跟著女中醫師練習「指上功夫」,
沒事就動動手指,
也能改善腸胃消化不適、提神醒腦、
強健心臟和緩解痠痛!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賴睿昕中醫師表示,
許多人喜歡做腳底按摩,
藉由刺激腳底的穴道與反射區,
達到保健身體與舒緩痠痛的效果,
其實雙手跟雙腳一樣,
透過經絡與身體內部五臟六腑的連結,
勤加按摩和刺激,
也可以達到保健身體的作用。
醒腦開竅/
多刺激指甲邊緣和指尖
手指甲緣旁的「井穴」,
是經絡中氣血非常旺盛的穴道,
可以說是氣血循行的根部,
臨床上可用來急救
或以補瀉方法調整身體虛實體質,
有助振奮精神、醒腦通竅。
中醫在急救昏迷的患者時,
也很常使用井穴,利用放血或是針刺,
來達到強烈刺激大腦、通暢經絡的作用。
而十指末梢又稱為「十宣穴」,
透過刺激手指頭方式,
例如用銳利的筆尖輕刺手指頭末梢,
神經會將訊號傳導到大腦加以統合,
達到提神醒腦、改善昏沈的作用。
此外,小朋友透過指尖的刺激,
例如彈鋼琴、觸摸不同質感的物品,
可訓練腦部感官的發展與統整力;
老人家容易有健忘的症狀,
透過用力握拳和用力張開、
一握一張的反覆動作,
或是拍手等大面積的刺激掌面,
也有很好的活絡腦部作用。
保護心臟/多按摩中指和小指
有些人的末端指節明顯變寬增厚,
指甲呈圓弧狀,出現「杵狀指」,
通常代表心臟或肺功能差所導致的末梢缺氧,
此時可以多按摩小指和中指,
有心經和心包經通過,可保護心臟。
賴睿昕中醫師提醒,
若時常感覺心悸、胸悶痛,
且不適程度與活動量成正比時,
要特別注意心臟功能,
平時可以刺激手掌中心的「勞宮穴」,
取穴大約是握拳時中指頭抵住的部位,
可以活絡心臟。
突然心痛不適且手邊沒有藥物時,
可以強烈刺激小指指甲內緣旁邊的「少衝穴」,
強力通暢心經,暫時舒緩症狀,
但必要時仍需就醫追蹤。
腸胃疾病/壓壓大拇指魚際肌
大拇指根部、
手掌中最大肌肉部位的「魚際肌」,
可以判斷消化道的功能狀態。
通常消化功能較差的人,
會在魚際肌呈現萎縮或鬆弛,
若此處色澤呈現青色,表示脾胃較寒,
容易腹瀉或胃痛,
應避免食用生冷的蔬菜水果及冰涼的飲料;
反之,如果魚際肌呈現亮紅或暗紅色,
多表示脾胃濕熱,常伴隨大便黏膩腥臭,
飲食則得減少烤、炸、辣、甜食
等滋膩及辛燥的食物,
嘗試清淡飲食的自我調理。
魚際肌上有一「魚際穴」,
平常多加按摩,
不但能加強腸胃的消化能力,
此部位也是肺經通過的地方,
嚴重喘咳與呼吸不暢時,
可以用力刺激此穴以暫時緩解不適。
緩解痠痛/快按摩手背腰痛點
在手背第2、3掌骨與第4、5掌骨的銜接點處,
分別有一個「腰痛點」,
時常按壓這兩個穴位,
可以減輕急性腰閃挫或是腳扭傷引發的疼痛,
也可以改善急性落枕的肌肉拉傷或發炎,
或是緩解因長期使用電腦
或不正確姿勢導致的肩頸僵硬。
不過,在按壓「腰痛點」時,
必須一邊刺激、一邊緩慢活動患部,
此為中醫的動氣療法,
可以加速肌肉回復原來的張力,促進消炎。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