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 為何紛紛留美 當台勞?──「我沒有一天不想家,只是我真的回不去了...」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1-11 17:52
  • 更新:2018-07-17 09:31

科技人才 為何紛紛留美 當台勞?──「我沒有一天不想家,只是我真的回不去了...」

(圖/shutterstock)

 

美國在臺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日前發佈了一項美國政府所做的調查,

世界留美人口和科系的統計分布。

毫無意外,

在圓餅圖裡的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與資訊工程

(Math and Computer Science)兩大領域,

榮登今年留美人數成長最多的兩個科系。

 

當年為了準備出國留學,

熱門的 Ptt BBS──批踢踢留學版

曾是我經常瀏覽的地方,時不時,

會有許多前輩分享申請學校的經驗,

在我的印象裡,

商科文科工程醫學的分享相當平均,

看到許多為理想而奮鬥的文章,

讓我獲益許多。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來美國後,偶爾上站隨意點進去,

曾幾何時,現在的留學版,

幾乎一面倒都是工程科技學科的分享和發問,

許多人都會在文章內加註:

目標是要留美工作。

回頭看我在美就讀的學校,

校內電機和資訊工程科系的入學門檻

一年一年提高,錄取率一年一年降低,

都說明了想進入

美國科技領域的競爭之激烈和大量的湧入潮。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

當愈來愈多學習理工科的台灣青年人

──我所說的是在台灣的大學畢業,

約莫一半以上在台灣

有過長短不一工作經驗的青年

(而非只單純追求美國生活體驗的年輕學生)

──當上述這些青年學子踏上美國領土後,

經過一到兩年的求學經歷洗禮,

最後選擇的人生,是的,

他們最後大部分都沒有回到台灣。

 

從我 3 年前來到美國,到 2015 年的今天,

光是我認識和聽聞過,選擇留在異鄉美國

當「台勞」的科技青年個案,

總和應該快有 50 個了──

這還不包括佔科技青年人口

最大宗的印度和中國,

他們的人數說是台灣人的百倍,應該不誇張。

在今天又聽到 2 個個案的當下,

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不過短短 239 年立國歷史,

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

人道精神中絕對帶有務實的考量。

在眾多移民人口中,美國政府最歡迎的,

除了投資移民,

就是這些高科技優秀人才移民。

插句話,那一般而言,

美國政府最不需要的移民人才呢? 

就是筆者我這樣,屬於文化類的人才,

因為說話和寫文章,

是典型美國知識分子的最愛;

相反地,科學研究,數據分析,算數學,

寫程式,也是典型美國人較不擅長的事情。

從金融業、軍事需求到科技發展,

美國長期且大量依賴著高科技技術,

靠著吸納海量的外籍科技人才,

撐起美國稱霸世界的創意

和科技研發上的絕對優勢。

 

當美國各大名校工程學院畢業潮開始前半年,

從西雅圖舊金山灣區一路蔓延到

聖地牙哥的「科技海岸線」

已經準備成千上萬的坑洞,

等待名校畢業的科技新鮮人,

一個一個填滿這些坑。

這些老牌或新創的科技公司,

他們要的不是新鮮的肝,

他們要的是絕對的實力。

在景氣好的時候抓緊機會,經過半年的刷題,

從電話面試開始約莫 3 到 4 輪面試,

再加上一點點運氣,

幾乎可以拿到至少一個工作機會。

就算科技掏金夢,經過這幾年口耳相傳,

競爭日趨激烈,機會大不如以往,

但大部分的同學還是會願意一試。

 

許多優秀的台灣青年人,

就這樣一個一個再也回不去了。

 

 

 

薪水是一個考量,

只不過扣掉美國各大科技城的高消費水平、

高房租、高稅率後,說實話,

和在竹科拿到的薪水其實相去不太遠,

現在會說要去矽谷「淘金」的,

恐怕已經是外行了。

 

金,淘不到,

但能在世界一流公司和世界一流人才交流,

就算是當個小螺絲釘,

成為幫 LinkedIn 改善資料庫裡的一份子,

幫 Facebook 建立新平台,

甚至,在 Microsoft 頂端的實驗室

為人類下一個世代的便利而發想創造,

為人類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去創造我們還沒看見未來......

這些,恐怕才是吸引眾多科技人才,

留在美國當「台勞」的真正原因。

 

我完全同意,美國生活並不特別美好,

甚至有點無聊,但是,

這些台勞青年們想要的也不多。

當聽到感恩節前夕主管

竟然在中午趕大家下班回家,

美國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

來自亞洲的科技青年們卻喜出望外;

主管有要求,合理,

偶爾晚上要加班,也合理,

但當聽到美國人說某間公司每天上班到晚上

7 點「很操」,一樣,

來自台灣的青年們內心

不免感到小小的不可思議,

更不用說領到相乘 1.5 倍時薪加班費

那瞬間的「感動」了。

 

 

 

事實上,在世界眾多人口,眾多競爭中,

選擇離鄉背井的台灣青年人,絕對只占少數。

比起前仆後繼來美國,

並且抱著再也不回去心態的中國學生

和印度學生,台灣青年人的心態

絕對是彈性多了。

 

因為故鄉沒有不好,

而他們也沒有一天不想家,回不去的原因,

只是這邊給了好一點的機會和更寬廣的選擇;

而背後犧牲的是,在他們人生最精華的時間,

錯過了無數朋友的婚禮,摯愛長輩的喪禮,

每天獨自駕車穿梭在高速公路通勤,

而下班後,進入一個人的公寓入眠。

甚至到了台灣春節過年,

也只能一個人在美國,

透過衛星視訊和家人說聲新年快樂。

 

就像人生每一道抉擇,有好,也有不好。

很多人說,既然人生還有機會在異鄉闖一闖,

那就闖一闖吧。牙一咬,就留下來了。

 

一位成為科技新移民的朋友說:

他沒有一天不想家,

不是不想回來,而是回不來了。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熱門文章:

 

 

「1堂課」 創造出 屬於自己的經典!

用12個角色形象 打造有型品牌

想跟 NIKE、可口可樂 一樣成為經典品牌?

→→→ 10/29 (六)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