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養經濟 讓愛相遇

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

  • 2016-01-06 10:20
  • 更新:2018-07-17 09:31

認養經濟  讓愛相遇

(圖/shutterstock)

 

文/陳承璋

 

2015年底即便是暖冬,

但走在夜晚的板橋火車站外圍人行道上,

冷風吹來,還是不免使人打哆嗦。

 

這一晚,一如往常地景色,

卻有不同的騷動,因為所有人的眼光,

全都聚集在一隻被綁在路燈鐵杆上的哈士奇。

有人指指點點,有人脫口說出最壞的情況:

「牠一定被棄養。」眼神透露著憐憫。

 

這一幕令人哀傷的是,又一隻狗遭到棄養。

 

然而,壞消息中的好消息是,

這隻曾被人珍愛過的毛小孩,

幸好是生在這個年代,

因為牠可能很快就會被認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近五年,認養率大幅攀升

攤開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網的

「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處理情形」

統計資料表,對比2015年10月與5年前

(民國99年),能清楚看到兩件事情,

第一是安樂死比率大幅下降,

第二是認養比率大幅提升。

為什麼短短五年能有那麼大改變?

 

時間回到五年前,

當時各收容所安樂死的比率,

幾乎都落在兩位數以上,

安樂比率最高縣市更高達87%,

等同貓狗遭捕抓進收容所後,幾乎必死無疑。

 

但這彷彿暗無天日的地方,

終於透出一道道光芒,褪去了永夜。

 

2015年10月份資料顯示,

不管是資源較為充足的六都,或其他縣市,

安樂率都較過去大幅降低,

更有六個縣市成功邁向零安樂死。

 

另一方面,認養率同時也突飛猛進。

2010年,各地收容所認養率慘不忍睹,

百分比甚至只有個位數字,

顯示當時收容所的貓狗乏人問津。

 

但反觀今日,認養比率動輒九成以上,

甚至還有收容所創下認養率百分百的成績,

可見政府與社會大眾,

皆愈來愈關心流浪貓狗的議題。

 

 

 

中途之家咖啡店 認養兼顧營利

「會有這樣的現象,

有一大部分歸功於動保團體。」

生命關懷協會執行長何宗勳觀察,

2008年是一個轉折點,

在這之前無論是社會大眾或政府,

對於流浪貓狗幾乎毫不關心,

能安樂死的一定抓去安樂死,

甚至收容所設置在垃圾場旁邊。

他坦言,

「以前流浪貓狗講白了些,跟垃圾沒兩樣。」

 

2008年後,

動保團體開始在各地發起社會運動,

才讓政府部門感受壓力,

也讓社會大眾深刻了解,

流浪貓狗過去的悲慘處境,

進而提高認養意願。

 

 

 

對於流浪毛小孩保護的聲浪,

彷若海浪一波接一波。

2013年由九把刀拍攝的《十二夜》,

進一步使「領養代替購買」成為傳頌的口號。

從這一個時機點開始,

全台認養率獲得跳躍式成長。

 

品種貓狗聲勢,漸被流浪貓狗迎頭趕上,

也促使全台寵物店開始停止品種犬的販售,

所有貓狗展示櫃一律換成流浪貓狗領養區,

試圖提升品牌形象。

 

不僅如此,近年來愈來愈多咖啡廳,

不約而同地結合流浪貓狗的議題,

成立中途之家咖啡店,以社會企業角度,

兼具營利目的與認養平台,

幫助無家可歸的流浪貓狗,

加快找到棲身之地,形成一股「認養經濟」。 

 

本期專訪「浪浪別哭」「給我一隻貓」,

他們均是結合流浪貓狗議題而火紅的咖啡店。

另外,也找來流浪貓

「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粉絲團經營者,

分享「黃阿瑪」網路爆紅的過程。

 

看這些人如何搭上這一股認養熱潮,

除了創造商機,也把公益「做好,做滿」,

療癒無數人的心。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遠見 1月號/2016第355期》

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始終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 為讀者洞察趨勢,探索未來方向。 透過嚴謹專業精神和流暢生動的文字, 致力於普及國際知識,提升進取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