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鄭育容
有太多的統計曾估算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學費要花多少錢,
金額從上百萬到千萬元都有,光看這帳面金額,
多數家長都不免無端焦慮起來;
但事實上,每個家長教育理念不同、經濟負擔能力不同,
面對這些花費,若能先釐清每個階段的核心價值與花費,
再以分齡、分段、分重點三原則加以規畫財務,
或許就能減輕心理與實質負擔...
「量入為出」是解決財務問題的根本,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營運長陳富煒表示,
在薪資沒成長的環境下,家長必須衡量
所得支應生活及負債(如房貸等)有多大能耐,
再衡量教育基金的儲備與支出,
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規畫孩子的教育。
量入為出 不要無限付出
因為養兒不再能防老,
現代的父母親不該在有工作能力的時期,
把所得往孩子身上孤注一擲。陳富煒表示,
他就算有能力負擔也不會對孩子的需求照單全收,
「只供應能力所及的次一級」
例如,
兒子想買一雙四千元的球鞋,
他只給一千多元的預算,不足額的部分得自行籌措,
因此,兒子拿出自己申請的獎學金補差額,
並找了擁有會員卡的同學,最後以折扣價二千多元購得球鞋。
孩子的需求滿足了,還學會變通,父母的負擔也不會過度增加。
衡量能力再規畫支出的大原則確立了,
針對該投入的教育項目也要依照分齡各階段的需求和重點,
加以分配資源。
例如明星學校大家搶,
在銀行服務的林先生為了想把孩子擠進國語實小的學區,
到處看房子,不過,明星學區的房價貴得嚇人,
買下來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王太太則有不同思維,她認為與其買房子
不如多花點學費讓小孩念升學率高的私立學校,
雖然每學期的學費是公立學校的十倍,
但是比起數千萬元明星學區的房價,這樣的投資還是小case。
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應從小培養十八般武藝,
例如幼兒托育時期有雙語教學、潛能開發,
小學課後也要補習學科和才藝,
遑論中學以後攸關升學大計,
不是想盡辦法擠進明星學校,就是補習滿檔。
「統計近八年來,補習班數量成長了四到五倍」,
慕夏在家教育協會理事長黃夏成表示,
誘發孩子自主學習可能比填鴨補習更重要。
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沒辦法,你就是得補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訓系教授溫明忠斬釘截鐵表示,
在現行制度下,補習是強化考試能力、升學的必要之惡。
為升學補習費砸在中學階段
既然家庭所得有限,家長們對教育費用還是以重點投入為宜,
對中產階級的家長來說,多數人還是以正規教育的升學制度為主,
陳富煒表示,國中、高中階段的學科補習較為關鍵,
因為這兩段升學須經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大學指定科目考試,
如果可以考上優質的公立學校,自然可省去大半的學費甚至補習費。
去年剛從私人企業退休的鄭先生表示,孩子高中以下的階段,
是整個家庭較容易存錢的時期,以他為例,
因為有四個孩子,所以早先讓太太專心做家庭主婦,
省去龐大的托兒費用,自己省吃儉用之外,
讓孩子都念公立的幼稚園、小學;
除了簡單的教具,不買其他的玩具,
寒暑假讓孩子到救國團和社區大學學點音樂、繪畫當作玩樂,
既便宜也能減輕太太的負擔;
國、高中開始讓孩子補習英、數、理,
太太也重回職場,夫妻倆開源節流,終究如願讓孩子全唸了大學。
如果經濟力有限,真的沒辦法補習怎麼辦?
財團法人自主學習促進會志工媽媽高瑞穗說,
她的孩子小學、國中都在家自學,
最近的基測還考了二六二分,
「自己讀講義、參考書,勤寫習作」同樣可以達到補習的功效;
雖然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教孩子功課,
但是只要能約束孩子勤做考題,
不會的回學校問老師,同樣可以達到訓練考試的能力。
想學才藝也有許多社會資源可以利用,黃夏成表示,
諸如YMCA、救國團、社區大學或者宗教團體都會開辦才藝課程,
收費比起專門的補習班來得低廉,有的甚至免費,
寒暑假大專院校學生社團也會開課、舉辦營隊,
對於想找安親班托兒的父母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善用社區、社團資源學才藝
幾個家長組成共學小組也可取代補習班或才藝班,
借重家長個別的專長或職場資源,也能節省教育費的開支,
又或者號召孩子的同學們一起找家教老師,
使用社區圖書館或社團教室,就能自組成一個專業的補習班。
至於大學以上的教育花費,
家長應該考慮由孩子自行負擔或者部分負擔,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民國八十五年至九十五學年度,
高中職以上的助學貸款人次從六萬七千多人增加至七十二萬八千多人,
申貸金額從近二十五億元上升至二八一億多元,
其中誘因除了貸款利息大幅降低外,
還顯示出助學貸款的需求增加。
雖然很多父母仍然會心疼孩子還沒完成學業,就已有負債,
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教育是對受教者自身的投資,
讓孩子自籌學費或者部分負擔,
其實也是訓練責任感和進入社會階段前的訓練,
美國知名大學的許多學生就是進入職場後才償還學貸。
「如果孩子能學習到花費的代價,
他就會珍惜所受的資源和教育」。(本文選自財訊317期)
相關報導
( 本文由 財訊雙周刊 授權轉載 )
好文章,分享給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