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至今,SPAC(特殊目的購併公司)不只是美國企業IPO的熱門管道,因為不少電動車、新能源與加密貨幣新創公司,循此管道上市,成為投資的熱門題材(見下圖)。不論是透過SPAC管道上市的公司(藍線),或是總募集金額(綠色長條圖)在2020年起都有長足成長。
到底什麼是SPAC?單就字面上而言,SPAC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縮寫;但就意義上來說,則是一種企業上市的捷徑。SPAC公司本身不過是只有資本額,沒有實際業務與客戶的空白支票公司,透過IPO時募集資金,並且在24個月內購併未達上市標準的企業(或是取得一定程度股權),達到讓後者實質上是的目的
正是因為SPAC讓許多具有技術與話題,但是不夠成熟到足以IPO的企業,例如新創公司踏上IPO之路;再加上像是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 (CCIV)或是Draftkings(DFKT)這樣的「成功案例」。以DFKY為例,2019年透過SPAC上市時不過9.8美元,但如今來到43.79美元,甚至在今年3月還有站上71美元高點。(見下圖)
但是投資前,有三個風險是投資人應該注意的:
1. 斟酌公司財務體質
儘管SPAC概念股的上漲幅度確實誘人,但從投資角度來看,SPAC就等於好的投資標的嗎?恐怕不這樣認為。畢竟,不循正規的IPO管道,而是以SPAC的方式上市,確實讓不少好公司提早浮上檯面,但走捷徑的背後,也可能意味著財務與管理體質不足。
就算是透過ETF,買進一籃子股票,對於投資人而言恐怕還是相對不利。根據CNBC編製的SPAC 50
指數,囊括是市值前50大未合併的SPAC公司(見下圖),發現自今年三月中就維持低空盤旋。
2. 關注基本面而非名人
回歸投資SPAC的初衷,恐怕不少人還是瞄準了名人效應。向來不畏與市場熱門趨勢反調的空頭大師查諾斯(Jim Chanos)就曾以「泡沫」批評SPAC快速成長的現象,「當SPAC泡沫成型,愈來愈多公司用這種簡便且不須付出代價的方式,用他們紙上談兵的數據誘使投資人掏出錢投資。」
他還特別示警,特別是那種打著名人招牌,或是以新穎投資題材吸引市場資金的公司,投資人務必要避免盲目跟風的作法。尤其是技術門檻較高,一般人難以取得資訊的題材,例如虛擬貨幣與新能源企撤就是如此。
3. 維持資產配置與投資紀律
當然,抓到趨勢風頭,成功特斯拉經驗,取得數倍獲利,確實是時下許多投資人夢寐以前的成就。換言之,買進SPAC本身就是一場極短線,高風險,而且勝率偏低的賽局。如果是以退休理財的目標來看,投資人應該還是以資產配置的角度思考SPAC投資的定位,而非一味把資金投入未可知的領域。
簡而言之,SPAC因為勝率確實較低,不應該配置在核心部位,建議投資部位不應該超過10%。特別是資金部位較低的年輕小資族,也不應該重壓籌碼,一賭成為飆股的機會;就算要投資,也建議增加投資範圍,而非關注少數具知名度的個股。
雖然個股績效我們無法預測,但面對像是SPAC這種有較高風險的投資類別,建議投資人應該選擇國內券商複委託的方式,例如台新證券的PhoneEZ 交易App裡,除了有複委託的交易功能,也有資料豐富的美股、港股報價欄位,不僅出、入金手續簡便,減少投資上的風險要素,在投資前也能透過營業員取得相關投資資訊,對於打算「進階打怪」的小資族來說,不失是一個可進可退的投資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