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篇文章時,
請大家先回去複習這 1 篇文章
11/20 實戰應用教學 - 首次公開,河流圖也能挑選成長股,就靠「這一招」
與 4 月的免費直播
成長股的由來
菲利普·費雪 (Philip Fisher,1907-2004年)
最近在股市裡好像掀起一股「成長股」風潮,
而這股風潮的源頭其實是一位傳奇投資大師,
那就是 菲利普·費雪,
連股神巴菲特都稱讚過他,
日後被世人喻為成長型投資之父,
每年平均報酬率都在 20% 以上。
近期「本益成長比」這個指標更不斷被提及,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個指標 :
本益成長比 PEG,
同時考慮了的市場預期( 預估本益比 )
與未來盈餘的成長性 ( 盈餘成長率 ),
簡單來說就是每單位的成長力,
對比多少單位的市場預期 (預估本益比),
這個指標越低,表示成長力高,
市場卻沒有預期過高,
此時股價就有機會被低估。
本益成長比 (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PEG)
本益成長比 PEG = 預估本益比 / 預估成長率 / 100
預估本益比 PE = 當下股價 / 預估未來 12 個月每股盈餘
預估成長率 G = (預估未來 12 個月EPS - 已實現近 12 個月EPS) / 已實現近 12 個月EPS
備註: 實務比較常這樣做
透過上面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得知「預估成長率」是關鍵,但由於多數人無法取得機構預估值,或是機構預估值變動太大,又或者是自己無法估計未來成長率,因此大家比較常參考過去一段時間的盈餘成長率,比如 3~5 年的盈餘複合成長率。
3 年複合成長率 =
( 近 4 季累計 EPS / 前三年近 4 季累計 EPS) ^( 1 / 3年) -1
5 年複合成長率 =
( 近 4 季累計 EPS / 前五年近 4 季累計 EPS) ^( 1 / 5年) -1
備註 : ^ 是平方的意思
評估準則 :
當 PEG 小於 0.75 時 -> 價格低估
當 PEG 等於 1.00 時 -> 價格合理
當 PEG 大於 1.20 時 -> 價格高估
但「本益成長比」並不是什麼新穎的指標,
早在 1958 年出版的《非常潛力股》,
也就是 菲利普·費雪 的經典著作中被首度提出,
之後更被眾人捧為成長型投資的聖經,
但其實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本益成長比」,
而是 菲利普·費雪 挑選成長股的眼光,
也是我們現今常講的「質性分析」
什麼是質性分析 ?
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3/17【教學文】質性分析要領,教你評斷企業競爭力,抱得更安心
而費雪在書中建議投資人,
如果想找到長期具有成長力的公司,
就要研究關於公司長期銷售成長、
競爭優勢、管理能力、願景、
研究發展、內部關係等問題,
「質性分析」才是挑到成長股的重點
我們複習一下費雪的 15 個質性標準 :
1. 公司的產品營業額,有沒有在幾年內大幅成長充分的市埸潛力。
2. 管理階層是否決心開發新產品或製程,進一步提升總銷售潛力。
3. 和公司的營收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發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4. 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5. 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6. 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7. 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係好不好?
8. 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9. 公司管理階層深度夠嗎?
10. 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好嗎?
11. 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能多突出?
12. 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13. 最好不要過度現金增資
14. 管理階層是否報喜不報憂?
15. 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以上 15 點之所以被稱為「質性分析」,
就是因為無法被數字化,
但卻是維持企業「持續成長」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