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琬
你還記得自己的國中老師嗎?
簡燕雪是學生和家長口中的簡單老師。初次見面,只知道眼前的人50歲退休,四處旅遊,想追問達到財富自由的秘訣,但翻閱25年的教職生涯,爬梳出的更多是鑿開社會框架的教育理念:她要學生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台股上萬二,她沒炒股,反而去當老師
1990年,台股站上萬二,創歷史紀錄,活過那年代的人大多難忘當時股市盛況。「那年很關鍵,一堆人辭職跑去炒股,光台北縣國文老師就缺221個。」能將數字記得如此精確,是因為當年被朋友慫恿去考教職,碰上這個風口,沒想過為人師表的少女一腳跨進教育圈,一待就是整整25年。
當老師起薪低,月領2萬上下,工時長,體面卻辛苦,但她形容自己「凡事做到比別人更高的標準」,心想既然考上了,就不辜負這項職業,放學無償留校陪孩子溜直排輪、補功課,任職第一年便拿下特殊優良教師獎,29歲考上主任資格,一再打破當年紀錄。
將危機視為轉機,將負債當作資產
她曾主動任調到三重。全校60多班,近2000名學生,鬥毆、曠課、放火燒學務處都很常見。她想盡辦法轉移孩子注意力,提企劃、找經費、辦社團、開講座,一學期22週,有20週塞滿她策劃的活動。「我們有飛盤、直排輪社團,還邀請胡琴、自行車團體來表演,跟荒野保護協會合作,帶孩子認識大自然。」每場活動都超越眾人預期。
有什麼祕訣?她笑說用正念思考吧。「2000多人在管教上是多大的負債?但我視為資產。我去提案,都問人家有沒有跟大型學校合作過?一次可以宣導2000人喔,我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你要不要?」這些活動,後來成為利誘學生上學和交作業的籌碼,孩子從中找到成就感,打架和缺課率明顯大降。
她常提醒自己,凡事思考背後的意義,不停探究教育的本質。如果國中是當時義務教育的終點,孩子離開學校應該得到什麼?想通了,自然看見成績之外的價值。原來真正重要的,大多是制式教育外沒教的事。
(2019年在桃園中興國中演講。)
怕小孩啃老?從小就要教他理財
這幾年,愈來愈多人關注理財教育,甚至考慮納入教材,她有感而發:「要避免小孩啃老,從小就要教他理財。」她的兩個孩子都在幼兒園的年紀就開始建立金錢觀念。
想要或需要
她從小就訓練孩子思考,要求爸媽消費前,要評估對物品是「想要」或「需要」。需要,是指沒得到會餓、會冷、會生病;想要若得不到,則只會失望、沮喪,不構成生命威脅。
冰淇淋量化價值
釐清渴望的性質,進一步是培養金錢概念。「我家小孩很愛吃冰淇淋,他們想要一個東西,我會說這等於三百支冰淇淋。」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釋商品的價格,訓練敏銳度。
鼓勵憑勞力和能力得到合理回報
當兒子想學吉他,她支持但不全額買單,反而引導兒子查課程價格,討論自己可以分擔的比例,鼓勵兒子思考存錢方式(如公車轉騎UBike省交通費),並約定之後要演奏給爸媽聽。透過循循善誘,讓孩子計劃、付出並獲得回報。
用壓歲錢教孩子思辨和選擇
許多父母會替兒女開戶、儲蓄,但她建議提升孩子參與感,進一步解釋壓歲錢的由來,溝通自由花費的額度,並引導孩子了解股市,學習分析並做出決定。
「前年女兒有五萬,說要來買股票,我幫她看了幾張,分析每家在做什麼、配息狀況、看股價。」當時她選出榮成(1909)和技嘉科技(2376)讓女兒判斷,女兒最後選了技嘉。「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技嘉離家裡近,晚上經過燈都還亮著,有在加班應該生意不錯。」國中便開始培養投資思維,謹慎判斷,疫情期間甚至主動提醒媽媽要買口罩股,主動關心社會脈動。
(聯絡本反饋:她是影響孩子生命的重要角色。)
能不只為了錢工作,才能找到活著的意義
擔任教職這麼多年,她一直致力於幫助學生看見更多可能性,認為自己的責任不只是把孩子照顧好,而是陪伴他們找到擅長又喜歡的事。「能做得好、做得久又能以此為生,找到這件事很重要。」
現在,她寫國語日報生涯專欄,採訪職人,帶孩子認識魔術師、引水人、舞蹈治療師等職業。學校之外,她教自己的孩子投資理財,受邀演講分享時也不停宣導這些理念。
那些一般老師不教的事,她都耗費心思去做了,一路走來支持她的仍是那句「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她總認為,孩子若有幸接觸這些資訊,對世界會有更多想像,將來投入職場也許就能和她一樣,不只為了「錢」而工作,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看簡單老師談財務規劃:
更多平凡人的不凡故事:
- 工人沒錢看病,清潔工被迫自願離職…《做工的人》林立青:世界太不公平,人窮不該命賤
- 15歲種田養家,70歲重回校園!91歲張焰灶 成 大學畢業生… 風雨無阻不缺課,報告全手寫完成!
- 在建中當最後一名,被老師看不起… 他4年後拿全國冠軍雪恥:找到喜歡的事,把它做好,比成績更重要!
- 「夜市停業,攤販改開計程車過勞死…」一場悲劇使她覺醒,疫情下創「夜市外送」自救:無薪也甘願
- 妻離子散、想不開,是狗陪他熬過來… 徐文良救 3500隻流浪犬,向菩薩許願:換我一生報答牠們!
本文為CMoney團隊採訪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簡單老師 / 撰文者:王琬;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