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昨(1/18)日美股因金恩博士紀念日休市一天,但並不影響台股的軋空氣勢,
今(1/19)日早盤上漲 126.64 點開出後,權值股盤中全面走揚,
中午漲點擴大至 2 百點,並站回 15,800 點,終場上漲 265.37 點,
收在 15,877.37 點,但其中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聯電(2303)、
日月光投控(3711)四間公司就貢獻了 210.24 漲點,且上漲家數只比下跌家數高出 63 家,
為了軋空只拉權值,導致中小型股表現不佳的狀況依舊存在,
成交量則落在 3,195 億,較 1 月初 3,500 ~ 4,000 億下滑,
由於資金不斷往大型權值股集中,權值股以外的個股成交量普遍下滑。
(圖片來源 : 證交所)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散戶繼續被指數軋空
我們從 12 月底散戶小台淨部位翻空後,認為只要散戶持續做空,
指數就很難出現大幅度回檔,1/15 台積電(2330)爆量開高走低後,
昨(1/18)日早盤台股再度大跌 280 點,但跌幅很快被收復,終場只下跌 4.39 點,
且散戶小台淨空單依舊高達 1.12 萬口,今(1/19)日台股也在美股沒有開盤的狀況下,
上演大漲 265 點的軋空行情,重新逼近 16,000 點,
整體多頭格局並未改變,換句話說,散戶空單投降之前,
指數有可能只會有區間震盪及繼續創高兩種走勢,
不太可能會出現破線大跌的空頭趨勢,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不得不的拉積盤
近幾周台積電(2330)及指數 ETF 的投資人可說是最大贏家,
原因無他,綜觀整個市場,幾乎都只漲台積電(2330)及大市值半導體類股,
中小型股不僅沒漲,昨(1/18)日開盤恐慌性賣壓時還跟著大跌,
原以為今(1/19)日中小型股會有所表現,結果又回到 1/15 之前的拉積盤狀況,
然而 1/19 的拉積盤是不得不的結果,畢竟指數從高點回落 700 點,
隨時會觸發技術面投資人的減碼動作,也只有拉抬台積電(2330),
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救回大盤,但這反而造成中小型股繼續被壓制,
1/19 櫃買指數(OTC)收在 186.45 點,只比 1/4 的 185.8 點高出 0.35%,
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台積電(2330)及幾間半導體權值股代表電子股景氣風向,
如果法人對這些公司 2021 上半年的業績信心滿滿,
則後續櫃買指數(OTC)很可能迎來報復性大漲。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外資空單創高,但內資法人持續做多
外資期貨淨部位在 12 月中轉為淨空單,並在 1 月中衝到 15,000 口,
近幾日更是以每日數千口的數量上升,截至 1/19 已來到 29,982 口,
即將突破 3 萬口空單,然而我們前幾周透過期貨十大特定人指標,
判斷有內資法人在期貨市場大舉做多,且做多口數比外資做空的口數還多,
目前期貨十大特定人淨空單來到 23,364 口,上次空單來到這個水位是 9 月底,
但當時外資淨多單大約是 1.3 萬口到 1.5 萬口,也就是說,外資整整減少了 4.5 萬口多單,
期貨十大特定人淨空單卻跟 9 月底一模一樣,代表同一時間有內資法人增加了 4.5 萬口多單,
既然過去 3 個月,放空的外資是被軋的,做多的內資是賺錢的,
短期內觀察指標還是以期貨十大特定人淨空單扣除外資部位後為主。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外資 3 日買超股
基於近期權值股表現較強勁,
本次使用外資買超金額作為篩網
1. 外資過去 3 個交易日(1/15 ~ 1/19)買超 5 億元以上
2. 過去 10 個交易日(1/6 ~ 1/19)漲幅大於 5% 以上
3. 過去 10 個交易日(1/6 ~ 1/19)漲幅小於 20%
三個條件,整理出外資 3 日買超股
1. 鴻海(2317)
全球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龍頭鴻海(2317),
因缺乏像居家辦公、雲端這樣的題材刺激,
2020 年 4 月到 6 月中的股價表現都較大盤弱勢,
一直到 2020 年 6 月底鴻海召開股東會,加上當時資金正回流大型權值股,
鴻海(2317)的股價才重新振作,
就以目前 2021 年 1 月份外資出具的報告來看,皆一致喊買,
並認為 2021 年 EPS 有望回 9 ~ 10 元的水平,目標價一致落在 120 元之上,
其中大和證券給出 130 元目標價,潛在報酬率還有 13%,
隨著 11 月 5G iphone 上市銷量遠優於預期,鴻海(2317)的股價也意外較大盤強勢,
除了基本面有望優於預期外,題材面還出現了蘋果可能在 2021 下半年推出 Apple car 的利多,
雖然 Apple car 目前消息可靠度存疑,但現階段電子股缺乏新梗的狀況下,
任何一個新鮮的題材都有機會成為 2021 年的主流話題。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10 月中蘋果推出 iphone12 意外大賣,
市場對大賣原因眾說紛紜,有些分析認為是 iphone6 的 4G 用戶,
大規模跳至 5G 所致,有些分析則認為是疫情讓民眾無處花錢,
像 iphone 這一類高單價的 3C 商品,剛好成為民眾花錢的出口,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美國珠寶業者身上,疫情爆發之後,
富人同樣無法出遊,結果美國珠寶業者的業績反而逆勢上升,
無論大賣原因為為何,iphone 銷量優於預期的消息讓外資重新考慮買進鴻海(2317),
總計 2020/11/2 ~ 2021/1/19 外資及投信分別買超 47.6 萬與 3.48 萬張鴻海(2317),
而身為電子五哥當中市值最大的代工廠,如果台股軋散戶的行情持續,
鴻海(2317)一樣會是外資重點買進的標的。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想知道下週的最新選股嗎?
購買 籌碼 K 線APP
觀看最佳選股組合與洞察趨勢!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